扬雄文学思想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7-9页 |
| 一、扬雄的思想及其产生背景 | 第9-18页 |
| (一)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| 第9-10页 |
| (二) 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0-12页 |
| (三) 个人经历及性格 | 第12-15页 |
| (四) 儒本兼道的思想倾向 | 第15-18页 |
| 二、扬雄的文学思想 | 第18-36页 |
| (一) 文学价值观 | 第18-22页 |
| 1. 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 | 第18-19页 |
| 2. 文学的审美娱情功用 | 第19-22页 |
| (二) 对文学特质的认识 | 第22-31页 |
| 1. 文质观 | 第22-25页 |
| 2. 言意观 | 第25-28页 |
| 3. "文必艰深"论 | 第28-31页 |
| (三) 因革理论与赋学思想 | 第31-36页 |
| 1. 文学创作的因与革 | 第31-33页 |
| 2. 赋学思想 | 第33-36页 |
| 三、扬雄文学思想在赋作中的体现 | 第36-47页 |
| (一) 调和体用矛盾,追求"丽则"的诗人之赋 | 第36-41页 |
| 1. "尚用"、重讽谏的文以致用观 | 第36-37页 |
| 2. 追求文必丽靡的尚"丽"倾向 | 第37-39页 |
| 3. 倡导文质兼备的"诗人之赋" | 第39-41页 |
| (二) 因革理论影响下的辞赋创作 | 第41-44页 |
| 1. 辞赋创作中贯穿的通变意识 | 第41-42页 |
| 2. 辞赋创作的模拟与创新 | 第42-44页 |
| (三) 言意观影响下的汉赋创作转型 | 第44-45页 |
| (四) "文必艰深"论影响下的汉赋创作 | 第45-47页 |
| 四、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