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词表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4页 |
1.1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| 第11-14页 |
1.1.1 形态学上的变化 | 第12-13页 |
1.1.2 解剖学上的变化 | 第13页 |
1.1.3 水分相关 | 第13页 |
1.1.4 光合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2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| 第14-18页 |
1.2.1 细胞膜热稳定性 | 第15-16页 |
1.2.2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剂 | 第16页 |
1.2.3 激素变化 | 第16-17页 |
1.2.4 热激蛋白 | 第17-18页 |
1.3 磷脂与高温胁迫应答 | 第18-22页 |
1.3.1 生物膜磷脂的不对称性 | 第18页 |
1.3.2 P型ATP酶 | 第18-20页 |
1.3.3 P_4-ATP脂质转运酶 | 第20-22页 |
1.4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4页 |
2.1.2 菌株与载体 | 第24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3 实验试剂及耗材 | 第24-25页 |
2.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2.4.1 MS培养基 | 第25页 |
2.4.2 LB固体培养基 | 第25页 |
2.4.3 GUS染色液 | 第25页 |
2.4.4 卡诺固定液 | 第25-26页 |
2.5 实验方法 | 第26-35页 |
2.5.1 拟南芥培养 | 第26页 |
2.5.2 ALA6互补系和过表达系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2.5.3 ALA6组织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 | 第27页 |
2.5.4 拟南芥高温胁迫耐受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5.5 存活率的统计 | 第28页 |
2.5.6 相对离子渗透率分析 | 第28页 |
2.5.7 叶绿素含量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5.8 DNA提取与鉴定 | 第29-31页 |
2.5.9 RNA的提取与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5.10 半定量PCR(RT-PCR) | 第33页 |
2.5.11 转录组测序 | 第33-34页 |
2.5.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35-61页 |
3.1 ala6突变体鉴定 | 第35-36页 |
3.1.1 T-DNA插入位点 | 第35页 |
3.1.2 纯杂合鉴定 | 第35-36页 |
3.2 ala6突变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| 第36-42页 |
3.2.1 5天苗龄 | 第36-37页 |
3.2.2 7天苗龄 | 第37-38页 |
3.2.3 14天苗龄 | 第38-39页 |
3.2.4 ala6-1突变体对高温胁迫敏感 | 第39-42页 |
3.3 过表达系、互补系以及点突变系对热胁迫的响应 | 第42-50页 |
3.3.1 转基因株系的建立 | 第42页 |
3.3.2 互补系对热胁迫的响应 | 第42-44页 |
3.3.3 过表达系对热胁迫的响应 | 第44-45页 |
3.3.4 点突变系对热胁迫的响应 | 第45-46页 |
3.3.5 ALA6转运磷脂的特性对植物耐热性至关重要 | 第46-50页 |
3.4 组织定位与时空表达模式 | 第50-52页 |
3.5 高温处理后ala6-1中叶绿素含量及离子渗透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6 ala6-1突变体转录组学分析 | 第54-61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61-64页 |
4.1 ALA6通过维护膜稳定性参与高温胁迫相关的细胞响应 | 第61-62页 |
4.2 ALA6可诱导热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页 |
5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5.2.1 ALA6在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功能 | 第64页 |
5.2.2 ALA6在植物抗逆中的功能研究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