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4页 |
一、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12-14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4-17页 |
一、理论基础 | 第14-15页 |
(一)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| 第14页 |
(二)马克思关于责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| 第14-15页 |
(三)社会责任理论 | 第15页 |
二、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一)责任 | 第15-16页 |
(二)社会责任感 | 第16页 |
(三)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及核心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分析 | 第17-28页 |
一、问卷设计 | 第17页 |
二、调查对象与方法 | 第17页 |
三、调查结果分析 | 第17-26页 |
(一)社会责任感状况分析 | 第18-23页 |
(二)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3-26页 |
四、访谈结果分析 | 第26-27页 |
(一)家长访谈 | 第26页 |
(二)教师访谈 | 第26页 |
(三)用人单位访谈 | 第26-27页 |
五、调查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5页 |
一、信仰信念缺失 | 第28-30页 |
(一)政治信仰迷茫 | 第29页 |
(二)文化信仰偏颇 | 第29页 |
(三)理想信念不坚定 | 第29-30页 |
(四)人生目标不明确 | 第30页 |
(五)兴趣爱好不广泛 | 第30页 |
二、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0-32页 |
(一)自我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0-31页 |
(二)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1页 |
(三)对他人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1页 |
(四)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| 第31-32页 |
三、价值取向多元化 | 第32-33页 |
(一)个人主义 | 第32页 |
(二)功利主义 | 第32-33页 |
(三)拜金主义 | 第33页 |
四、职业精神欠缺 | 第33-35页 |
(一)爱岗敬业精神不足 | 第33页 |
(二)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| 第33-34页 |
(三)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| 第34页 |
(四)创新创业能力匮乏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分析 | 第35-41页 |
一、地缘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| 第35页 |
二、学校教育有失偏颇 | 第35-37页 |
(一)过于强调专业教育,忽视德育教育 | 第36页 |
(二)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,职业操守失范 | 第36页 |
(三)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不明显 | 第36-37页 |
三、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| 第37-38页 |
四、高职学生自身特点 | 第38-39页 |
五、部分外来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| 第39页 |
六、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提升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 | 第41-47页 |
一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课程建设 | 第42页 |
三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教育 | 第42-43页 |
四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格养成教育 | 第43-44页 |
五、重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和实践 | 第44页 |
六、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| 第44-45页 |
七、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| 第45-46页 |
八、重视网络外来文化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5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