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31页 |
·研究的问题与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6页 |
·研究的问题 | 第12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31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21页 |
·核心理论分析 | 第21-31页 |
2 选题的相关研究动态 | 第31-44页 |
·关于彝族文化的研究 | 第31-40页 |
·国内彝族文化研究 | 第32-34页 |
·国外彝族文化的研究 | 第34-37页 |
·关于火把节的研究 | 第37-40页 |
·关于民俗文化、节日研究 | 第40-44页 |
3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 | 第44-52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文献分析法 | 第44页 |
·访谈法 | 第44页 |
·参与观察法 | 第44-45页 |
·系统分析法 | 第45-4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46-51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46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46-4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48-49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49-50页 |
·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理论框架 | 第51-52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52-121页 |
·石林撒尼火把节产生的环境 | 第52-77页 |
·族源——撒尼人的来历 | 第52-56页 |
·石林撒尼人的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 | 第56-68页 |
·石林以及主要田野点圭山地区的地理环境 | 第68-73页 |
·石林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 | 第73-75页 |
·石林地区以及主要田野点圭山地区的经济 | 第75-77页 |
·石林撒尼人火把节的文化记忆 | 第77-103页 |
·神话传说中的火把节 | 第77-84页 |
·传统时期的火把节“原初”文化(1949年以前) | 第84-95页 |
·特殊时期的文化“缄默”(文革前后) | 第95-98页 |
·现时代火把节的回归 | 第98-103页 |
·现时代石林撒尼火把节的两种文本 | 第103-112页 |
·石林撒尼火把节原生文本 | 第103-107页 |
·石林撒尼火把节的文本重建 | 第107-109页 |
·石林撒尼火把节重建文本的文化表征 | 第109-112页 |
·两个文本的“合二为一”与“和而不同” | 第112-121页 |
·仪式和展演的“合二为一 | 第114-118页 |
·政府和民间合二为一 | 第118-121页 |
5 结论 | 第121-124页 |
·民族节日的表征和内涵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| 第121页 |
·传统节日文化与族群认同相互关联 | 第121-122页 |
·文化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0页 |
附录 | 第130-131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