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9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7页 |
| 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| 第17-20页 |
| 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| 1.3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理论 | 第20-28页 |
| 2.1 装配式建筑概述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| 第20-21页 |
| 2.1.2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| 第21-22页 |
| 2.2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2.2.1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| 第22页 |
| 2.2.2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构成 | 第22-23页 |
| 2.3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理论 | 第23-28页 |
| 2.3.1 综合效益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效益概念及主要内容 | 第24页 |
| 2.3.3 综合效益评价的常见方法 | 第24-28页 |
| 第3章 装配式建筑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28-47页 |
| 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原则 | 第28页 |
| 3.2 评价指标的选取思路和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3.3 装配式建筑效益指标分析 | 第29-37页 |
| 3.3.1 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3.3.2 装配式建筑的环境效益指标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3.3.3 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3.3.4 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效益指标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3.4 构建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| 第37-47页 |
| 第4章 基于AFD的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| 第47-59页 |
| 4.1 方法模型 | 第47-53页 |
| 4.1.1 层次分析法模型 | 第47-49页 |
| 4.1.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| 第49-50页 |
| 4.1.3 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 | 第50-53页 |
| 4.2 契合性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4.2.1 AHP的契合性分析 | 第53页 |
| 4.2.2 模糊综合分析的契合性分析 | 第53页 |
| 4.2.3 DEA的契合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4.2.4 契合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4-55页 |
| 4.3 AFD模型的分析及构建 | 第55-59页 |
| 4.3.1 解决契合性分析中的问题 | 第55-56页 |
| 4.3.2 AFD模型的构建 | 第56-57页 |
| 4.3.3 AFD模型的实施 | 第57-59页 |
| 第5章 实证研究 | 第59-73页 |
| 5.1 数据获取及说明 | 第59-60页 |
| 5.2 评价指标的计算 | 第60-71页 |
| 5.2.1 指标的权重计算 | 第60-62页 |
| 5.2.2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| 第62-66页 |
| 5.2.3 数值的处理 | 第66-69页 |
| 5.2.4 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5.3 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的建议 | 第71-73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附录 | 第81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