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| 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2.3 文献简评 | 第17-18页 |
| 1.3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| 1.3.1 主要研究框架 | 第18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| 1.3.3 创新点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| 2.1 基本范畴的界定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财政分权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| 2.1.2 财政分权度的界定 | 第21页 |
| 2.1.3 经济增长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| 2.2 经济增长理论介绍 | 第22-23页 |
| 2.2.1 新古典增长模型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内生增长模型 | 第23页 |
| 2.3 基本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3-26页 |
| 2.3.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2.3.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| 第24-26页 |
| 第3章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3.1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| 第26-29页 |
| 3.1.1 经济效率效应 | 第26-27页 |
| 3.1.2 制度环境效应 | 第27-29页 |
| 3.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| 第29-32页 |
| 第4章 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2-56页 |
| 4.1 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指标选取 | 第32-33页 |
| 4.1.1 财政分权指标的选择 | 第32页 |
| 4.1.2 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 | 第32-33页 |
| 4.2 数据说明及模型设定 | 第33-38页 |
| 4.2.1 数据来源 | 第33-34页 |
| 4.2.2 财政分权变量描述性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4.2.3 模型设定 | 第36-38页 |
| 4.3 财政分权度对经济增长速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4.4 财政分权度对经济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4-51页 |
| 4.5 财政分权度对经济增长结构的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1-56页 |
| 第5章 文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6-62页 |
| 5.1 本文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5.2 政策建议 | 第57-62页 |
| 5.2.1 明确各级政府事权,确立地方政府的一级财政地位 | 第58页 |
| 5.2.2 重回真正的“分税制”轨道,完善地方税制建设 | 第58-59页 |
| 5.2.3 改善中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结构,减小地区分权差异 | 第59-60页 |
| 5.2.4 扩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,激发地区自身造血功能 | 第60-62页 |
| 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| 附录 1:财政分权指标 | 第67-68页 |
| 附录 2:1996-2014 年中国26省市自治区经济效率测算结果 | 第68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