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万向物流分拣系统的研发与应用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词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1.2 自动分拣系统 | 第15-19页 |
1.2.1 自动分拣系统简介 | 第15-16页 |
1.2.2 自动分拣系统的组成 | 第16-19页 |
1.3 自动分拣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4 本课题来源、意义及论文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1 课题来源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4.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万向物流分拣系统的结构设计 | 第23-49页 |
2.1 系统功能及环境需求 | 第23-24页 |
2.1.1 系统功能需求 | 第23页 |
2.1.2 系统环境需求 | 第23-24页 |
2.2 新型分拣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| 第24-27页 |
2.2.1 新型分拣系统特点及应用前景 | 第24-26页 |
2.2.2 新型分拣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| 第26-27页 |
2.3 万向物流分拣机的结构设计及实现 | 第27-45页 |
2.3.1 万向分拣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| 第27-28页 |
2.3.2 万向分拣机的功能分析与仿真 | 第28-34页 |
2.3.3 分拣方案及设计指标 | 第34页 |
2.3.4 动力系统的计算及电机的选型 | 第34-35页 |
2.3.5 分拣体结构设计及运动分析 | 第35-41页 |
2.3.6 十字交叉滑台的选型 | 第41-44页 |
2.3.7 可伸缩万向节结构设计 | 第44-45页 |
2.4 同类产品的创新性比较 | 第45-47页 |
2.4.1 万向滚珠分拣输送机的分析与比较 | 第45-46页 |
2.4.2 阵列柱万向分拣平台的分析与比较 | 第46-47页 |
2.5 万向分拣平台运动学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万向分拣机结构有限元分析 | 第49-67页 |
3.1 机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3页 |
3.1.1 机身实体模型建立 | 第50-51页 |
3.1.2 有限元单元体的定义 | 第51页 |
3.1.3 机身网格划分 | 第51-52页 |
3.1.4 约束的处理 | 第52页 |
3.1.5 载荷的分析与施加 | 第52-53页 |
3.2 静态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3-58页 |
3.2.1 机身平台满载静力学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2.2 机身平台偏载静力学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2.3 其他关键零部件结构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2.3.1 分拣体结构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2.3.2 支撑轴结构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 机身模态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3.1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58-59页 |
3.3.2 模态分析步骤 | 第59-60页 |
3.4 模态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0-64页 |
3.5 机身结构改进与模态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自动分拣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 | 第67-93页 |
4.1 分拣系统各部分功能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2 分拣系统硬件配置 | 第69-73页 |
4.2.1 PLC的简介 | 第69-70页 |
4.2.2 自动条形码扫描器 | 第70-71页 |
4.2.3 变频器 | 第71页 |
4.2.4 通讯方案设计 | 第71-72页 |
4.2.5 输入/输出地址分配 | 第72-73页 |
4.3 基于PLC的自动分拣系统软件设计 | 第73-87页 |
4.3.1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设计 | 第73页 |
4.3.2 按钮控制子程序设计 | 第73-74页 |
4.3.3 变频器控制子程序设计 | 第74-75页 |
4.3.4 包裹扫描控制子程序设计 | 第75-76页 |
4.3.5 万向分拣角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| 第76-79页 |
4.3.6 道口计数报警控制子程序设计及仿真 | 第79-83页 |
4.3.7 系统主程序梯形图设计 | 第83-87页 |
4.4 样机模型的万向分拣功能实现 | 第87-9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3-95页 |
5.1 总结 | 第93页 |
5.2 展望 | 第93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