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LTE-Hi系统的关键技术及优势 | 第11-14页 |
1.2.1 LTE-Hi系统的关键技术 | 第11-13页 |
1.2.2 LTE-Hi系统的优势 | 第13-14页 |
1.3 LTE-Hi系统下高阶调制技术的应用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LTE-Hi系统下高阶调制链路关键技术 | 第18-42页 |
2.1 LTE-Hi信道建模 | 第18-24页 |
2.1.1 静态场景建模 | 第18-20页 |
2.1.2 动态场景建模 | 第20-24页 |
2.2 高阶星座调制与解调技术 | 第24-31页 |
2.2.1 正交幅度调制(MQAM)与解调原理 | 第24-28页 |
2.2.2 通信系统中的软比特解调及性能比较 | 第28-31页 |
2.3 LTE-Hi系统下行MIMO技术 | 第31-37页 |
2.3.1 室内系统下多天线传输模式的考虑 | 第31-33页 |
2.3.2 TM2发射分集 | 第33-34页 |
2.3.3 TM3开环空间复用 | 第34-36页 |
2.3.4 TM3模式内自适应切换 | 第36-37页 |
2.4 MIMO下行链路评估中的接收检测算法 | 第37-40页 |
2.4.1 高阶调制下的MIMO接收检测算法 | 第37-38页 |
2.4.2 MMSE算法数据流性能衡量矩阵的推导 | 第38-4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有效信噪比合并技术在自适应调制编码中的应用 | 第42-64页 |
3.1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技术原理 | 第42-43页 |
3.2 高阶调制下的MCS选择及CQI上报 | 第43-49页 |
3.2.1 高阶调制对MCS/TBS配置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2.2 高阶调制下的CQI上报 | 第45-49页 |
3.3 高阶调制下的有效信噪比合并方法的应用 | 第49-63页 |
3.3.1 有效信噪比合并的基本原理 | 第49-50页 |
3.3.2 指数有效信噪比合并(EESM)原理 | 第50-53页 |
3.3.3 互信息有效信噪比合并(MI-ESM)原理 | 第53-57页 |
3.3.4 256QAM下的参数优化设计 | 第57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LTE-Hi系统高阶调制的链路仿真及分析 | 第64-76页 |
4.1 下行链路总体处理流程 | 第64-66页 |
4.2 静态信道下的高阶调制链路级仿真 | 第66-72页 |
4.2.1 仿真条件 | 第66-67页 |
4.2.2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7-72页 |
4.3 动态信道下的高阶调制链路级仿真 | 第72-74页 |
4.3.1 仿真条件 | 第73-74页 |
4.3.2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高阶调制下增量冗余型HARQ链路抽象技术 | 第76-88页 |
5.1 HARQ概述 | 第76-77页 |
5.2 HARQ链路抽象的基本方法 | 第77-78页 |
5.3 高阶调制下增量冗余型HARQ的链路抽象方案实现与优化 | 第78-87页 |
5.3.1 重传版本间相关性的分析 | 第78-80页 |
5.3.2 基于MIESM对IR重传合并的链路抽象方法 | 第80-84页 |
5.3.3 IR HARQ重传合并值与真实值的差距分析 | 第84-8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88页 |
6.2 论文进一步工作方向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