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| 第10-12页 |
1.2.2 燃料电池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1 吸收式制冷机的简介 | 第15-16页 |
1.3.2 吸收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| 第16-17页 |
1.4 燃料电池与吸收式制冷循环混合系统 | 第17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磷酸燃料电池性能分析 | 第19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磷酸燃料电池的理论数学模型 | 第19-22页 |
2.2.1 磷酸燃料电池的热力学描述 | 第19-21页 |
2.2.2 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2.3 磷酸燃料电池数学模型的简化条件 | 第22页 |
2.3 磷酸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分析 | 第22-27页 |
2.3.1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 | 第22-23页 |
2.3.2 极化现象 | 第23-26页 |
2.3.5 输出电压 | 第26-27页 |
2.4 工作条件和一些参数对PAFC性能的影响 | 第27-33页 |
2.4.1 温度对磷酸燃料电池(PAFC)性能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2.4.2 压力对磷酸燃料电池(PAFC)性能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4.3 磷酸摩尔分数对磷酸燃料电池(PAFC)性能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4.4 不同电解质厚度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PAFC-AR混合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| 第35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5-36页 |
3.2 PAFC-AR混合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36-41页 |
3.2.1 三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简介及数学模型 | 第36-39页 |
3.2.2 PAFC-AR混合系统 | 第39-41页 |
3.3 PAFC-AR混合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| 第41-44页 |
3.3.1 混合系统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| 第41-43页 |
3.3.2 PAFC-AR混合系统的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的优化 | 第43-44页 |
3.4 工作条件对PAFC-AR混合系统的影响 | 第44-50页 |
3.4.1 工作温度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.4.2 工作压力的影响 | 第46页 |
3.4.3 电解质厚度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4.4 制冷温度T_ε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4.5 环境温度T_0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4.6 不可逆性I_r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PAFC-AR混合系统的生态学优化与分析 | 第52-61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PAFC-AR混合系统生态学优化 | 第52-56页 |
4.2.1 PAFC-AR混合系统的熵产率 | 第52-54页 |
4.2.2 PAFC-AR混合系统生态学准则函数 | 第54-55页 |
4.2.3 PAFC-AR混合系统的生态学性能系数(ECOP) | 第55-56页 |
4.3 PAFC-AR混合系统熵产率的分析与优化 | 第56-59页 |
4.3.1 PAFC-AR混合系统的熵产率与生态学准则函数的关系 | 第56页 |
4.3.2 PAFC-AR混合系统的熵产率 σ 和生态学性能系数ECOP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4.3.3 PAFC-AR熵产率与输出性能的关系 | 第57-59页 |
4.4 PAFC-AR混合系统的输出功率P的生态学分析与优化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1-65页 |
5.1 总结 | 第61-63页 |
5.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63页 |
5.3 问题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攻读硕士期发表的论文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