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安排 | 第16-18页 |
2 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概述 | 第18-33页 |
2.1 问题的引出 | 第18-22页 |
2.1.1 我国警察执法事故统计 | 第18-21页 |
2.1.2 我国警察执法事故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2 警察执法行为的概念、内容和特征 | 第22-26页 |
2.2.1 警察执法行为的概念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2.2.2 警察执法行为的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3 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2.4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| 第27-33页 |
2.4.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2.4.2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内容 | 第28-31页 |
2.4.3 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引入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3 我国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分析 | 第33-37页 |
3.1 我国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现状 | 第33-35页 |
3.1.1 我国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的理论现状 | 第33-34页 |
3.1.2 我国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的立法现状 | 第34-35页 |
3.2 我国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现状存在的缺陷 | 第35-37页 |
3.2.1 警察个体化研究不够深入 | 第35-36页 |
3.2.2 针对缓解警察疲劳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 | 第36-37页 |
4 我国与域外国家生物节律理论研究对比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1 我国关于生物节律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| 第37-38页 |
4.2 域外国家关于生物节律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| 第38-40页 |
4.2.1 生物节律理论在交通领域的运用 | 第39页 |
4.2.2 生物节律理论在高危行业中的运用 | 第39-40页 |
4.3 我国与域外生物节律理论运用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5 警察执法行为生物节律模式的构建 | 第42-57页 |
5.1 警察个体执法行为生物节律的构建 | 第42-52页 |
5.1.1 警察个体固有生物节律图的编制与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1.2 警察个体常态化生物节律图的编制与分析 | 第44-51页 |
5.1.3 非常态化警务实战技战术的分析与应用 | 第51-52页 |
5.2 警察小组执法行为生物节律的构建 | 第52-56页 |
5.2.1 执法小组的组建 | 第53-55页 |
5.2.2 小组警务实战及战术的分析与运用 | 第55-56页 |
5.3 运用生物节律理论的注意事项 | 第56-57页 |
6 提升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的辅助措施 | 第57-59页 |
6.1 多部门合作提高民警职业保障水平 | 第57页 |
6.2 实时发现和重点关注患病民警 | 第57-58页 |
6.3 科学用警和调休 | 第58页 |
6.4 着力加强警察职业防护能力 | 第58页 |
6.5 做好民警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 | 第58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附录A 警察执法行为安全性研究调查问卷 | 第64-67页 |
附录B 警察执法疲劳监测报告表 | 第67-68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