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9-11页 |
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| 第11-25页 |
2.1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2.1.1 孝、孝道、传统孝道与孝道态度 | 第11-17页 |
2.1.2 家族与家族主义 | 第17-19页 |
2.1.3 孝道态度与家族主义 | 第19-20页 |
2.2 问题提出 | 第20-24页 |
2.2.1 已有的孝道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2.2 已有的家族主义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.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页 |
2.2.4 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2.3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| 第24-25页 |
3 研究一:调查研究 | 第25-36页 |
3.1 被试 | 第25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25-26页 |
3.2.1 《传统孝道态度量表》 | 第25页 |
3.2.2 《家族主义量表》 | 第25-26页 |
3.3 施测方法与程序 | 第26页 |
3.3.1 培训主试 | 第26页 |
3.3.2 施测 | 第26页 |
3.3.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| 第26页 |
3.4 结果 | 第26-36页 |
3.4.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基本特点 | 第26-31页 |
3.4.1.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总体情况 | 第26页 |
3.4.1.2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4.1.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4.1.4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4.1.5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4.2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| 第31-34页 |
3.4.2.1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总体情况 | 第31页 |
3.4.2.2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4.2.3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2页 |
3.4.2.4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.2.5 大学生家族主义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.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家族主义的关系 | 第34-36页 |
3.4.3.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认知与家族主义认知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3.4.3.2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意愿与家族主义意愿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3.4.3.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情感与家族主义情感的关系 | 第36页 |
4 研究二:访谈研究 | 第36-39页 |
4.1 被试 | 第36页 |
4.2 研究工具 | 第36-37页 |
4.3 访谈程序 | 第37页 |
4.4 资料的整理 | 第37页 |
4.5 结果 | 第37-39页 |
4.5.1 大学生对孝的理解 | 第37-38页 |
4.5.2 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| 第38页 |
4.5.3 大学生对家族的理解 | 第38-39页 |
4.5.4 孝道与家族的关系 | 第39页 |
5 讨论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6 本研究的成果、不足与展望 | 第45-46页 |
6.1 研究成果 | 第45页 |
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45-46页 |
7 总结论 | 第46-48页 |
7.1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的基本特点 | 第46页 |
7.2 大学生家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| 第46-47页 |
7.3 大学生的传统孝道态度和家族主义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5页 |
后记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