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矿酸化对尾矿砂影响及尾矿坝流固耦合分析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尾矿酸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尾矿坝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尾矿坝流固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论文研究目的、内容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2页 |
第2章 尾矿酸化机制及其对尾矿砂影响理论研究 | 第22-30页 |
2.1 尾矿及尾矿坝简述 | 第22-24页 |
2.1.1 尾矿的定义及分类 | 第22-23页 |
2.1.2 尾矿坝的定义 | 第23页 |
2.1.3 尾矿堆积坝形式 | 第23-24页 |
2.2 尾矿酸化的化学机理 | 第24-26页 |
2.2.1 黄铁矿的化学氧化机制 | 第24-25页 |
2.2.2 其他硫化物的化学氧化机制 | 第25-26页 |
2.3 尾矿酸化对尾矿砂的影响机理 | 第26-30页 |
2.3.1 尾矿砂的三相组成及其结构构造 | 第26-27页 |
2.3.2 尾矿酸化对尾矿砂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3.3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尾矿酸化对尾矿砂物理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| 第30-48页 |
3.1 试验准备 | 第30-31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3.1.2 试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| 第31页 |
3.2 试样制作与试验方案设计 | 第31-47页 |
3.2.1 尾矿砂化学浸泡试验 | 第31-33页 |
3.2.2 尾矿砂矿物成分测定 | 第33-34页 |
3.2.2.1 试验流程 | 第33-34页 |
3.2.2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4页 |
3.2.3 颗粒分析试验 | 第34-38页 |
3.2.3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5页 |
3.2.3.2 筛析法实验步骤 | 第35页 |
3.2.3.3 激光粒度分析实验 | 第35-36页 |
3.2.3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4 比重试验 | 第38-40页 |
3.2.4.1 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的规定 | 第38-39页 |
3.2.4.2 比重瓶法的试验步骤 | 第39页 |
3.2.4.3 比重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2.4.4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0页 |
3.2.5 尾矿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 | 第40-42页 |
3.2.5.1 试验操作步骤 | 第41页 |
3.2.5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6 尾矿砂的抗剪强度试验 | 第42-45页 |
3.2.6.1 试验过程 | 第42-43页 |
3.2.6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2.7 尾矿砂的渗透试验 | 第45-47页 |
3.2.7.1 试验过程 | 第45-46页 |
3.2.7.2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尾矿酸化条件下尾矿坝流固耦合分析 | 第48-66页 |
4.1 尾矿坝渗流场-应力场耦合机理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1.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作用机理 | 第48-49页 |
4.1.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作用机理 | 第49-51页 |
4.2 渗流场-应力场耦合数值分析 | 第51-64页 |
4.2.1 Seep/W与Sigma/W耦合理论 | 第51-56页 |
4.2.1.1 本构方程 | 第51-52页 |
4.2.1.2 渗流连续方程 | 第52-53页 |
4.2.1.3 有限元方程 | 第53-56页 |
4.2.2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 | 第56-57页 |
4.2.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57-58页 |
4.2.3.1 初始条件 | 第57页 |
4.2.3.2 边界条件 | 第57-58页 |
4.2.4 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58-64页 |
4.2.4.1 位移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2.4.2 应变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5.1 结论 | 第66页 |
5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