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硅酸盐工业论文--陶瓷工业论文--生产过程与设备论文

利用煤系高岭土原位合成α-Al2O3-SiCw系太阳能储热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

摘要第5-9页
Abstract第9-13页
第1章 绪论第18-37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8-2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显热-潜热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煤系高岭土的应用研究进展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SiC晶须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Al_2O_3-SiC复相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第31-35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5-37页
第2章 煤系高岭土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成及结构演变研究第37-53页
    2.1 实验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品制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性能与结构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 2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煤系高岭土的化学成分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煤系高岭土的相组成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煤系高岭土的外观及显微结构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煤系高岭土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烧成煤系高岭土样品的相组成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影响样品收缩性能、吸水率、气孔率、体积密度及抗折强度等性能的因素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烧成煤系高岭土样品的显微结构研究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煤系高岭土用于制备太阳能储热材料的特性分析第51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3章 碳热还原煤系高岭土原位合成α-Al_2O_3-SiCw系复相陶瓷材料的制备、结构与性能第53-86页
    3.1 实验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样品制备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性能与结构表征第55-56页
    3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6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影响样品的烧成收缩性能的因素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影响样品吸水率、气孔率、体积密度及抗折强度的因素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样品的相组成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影响原位合成SiC_w产量的因素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影响原位合成SiC_w形貌的因素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原位合成SiC_w的机理探讨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样品的热物理性能分析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样品的抗热震机理探讨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9 样品的抗氧化机理探讨第82-84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84-86页
第4章 提高原位合成SiC_w产量的方法及其对Al_2O_3-SiC_w系复相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第86-105页
    4.1 实验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样品制备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性能与结构表征第88页
    4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影响原位合成SiC_w含量的因素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影响原位合成SiC_w形貌的因素分析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硅源种类及添加量对样品烧成收缩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硅源种类及添加量对样品吸水率、气孔率、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硅源种类及添加量对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样品的热物理性能分析第103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103-105页
第5章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α-Al_2O_3-SiC_w系复相陶瓷材料的改性研究第105-131页
    5.1 实验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样品制备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性能与结构表征第107页
    5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0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样品烧成收缩性能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样品吸水率、气孔率、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样品显微结构的影响第111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样品相组成的影响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样品抗热震机理探讨第120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样品抗氧化机理的研究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复合氧化物添加剂对样品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第129-130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30-131页
第6章 α-Al_2O_3-SiC_w储热复相蜂窝陶瓷材料的流动与传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第131-145页
    6.1 蜂窝陶瓷体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31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蜂窝陶瓷的孔结构分析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孔结构几何体的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流体和陶瓷材料物性参数的设置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计算方法、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置第135-136页
    6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36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孔结构对压力损失的影响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孔结构对传热效率的影响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孔结构对流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孔结构对流速场分布的影响第140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材料物性参数对传热效率的影响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材料物性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第143-144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44-145页
第7 章利用煤系高岭土原位合成α-Al_2O_3—SiC_w系太阳能储热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第145-166页
    7.1 封装合金PCM储热蜂窝陶瓷材料的制备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蜂窝陶瓷的制备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合金PCM的封装工艺流程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性能与结构表征第147-148页
    7.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48-16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α-Al_2O_3-SiC_w系蜂窝陶瓷材料的性能研究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封装剂与蜂窝陶瓷基体的结合机理探讨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用封装剂封孔的蜂窝陶瓷的抗热震机理探讨第151-15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合金PCM与蜂窝陶瓷基体物理化学匹配性的研究第154-16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显热-潜热复合储热材料的失效机理研究第161-164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64-166页
第8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第166-170页
    8.1 全文结论第166-168页
    8.2 本文创新点第168页
    8.3 展望第168-170页
参考文献第170-181页
致谢第181-182页
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82-183页

论文共1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太阳能热发电输热管道用堇青石—莫来石—刚玉复相陶瓷材料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