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土力学、地基基础工程论文--土力学论文--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

结构底面积对地基土—高层建筑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影响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响应特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土-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1.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-20页
第二章 土-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第20-3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0页
    2.2 有限元方法基本理论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有限元法的发展第21-23页
    2.3 结构和土体的本构模型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结构的线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土体的线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第25-27页
    2.4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地震波的选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震波的输入第28-31页
第三章 结构底面积对土-结构相互作用二维简化模型的地震反应的影响第31-5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1页
    3.2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结构平面模型计算单元的选取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土体平面模型计算单元的选取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平面单元之间的位移协调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边界处理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材料参数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确定输入地震波第38-39页
    3.3 动力特性分析第39页
    3.4 不同底面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3.5 土体性质影响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3.6 不同地震波作用于不同场地土类型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3.7 在水平和竖直双向地震波作用下地震反应分析第4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第四章 底面积与埋深对土-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三维模型地震反应影响第51-7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1-52页
    4.2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结构三维模型计算单元的选取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土体三维模型计算单元的选取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材料参数第55-57页
    4.3 超单元法计算理论与实施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超单元计算理论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超单元方法的实施第61-62页
    4.4 底面积对相互作用三维模型的地震反应影响结果分析第62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底面积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动力特性分析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底面积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时程分析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底面积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内力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4.5 基础埋深对相互作用三维模型的地震反应影响结果分析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基础埋深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动力特性分析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基础埋深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时程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基础埋深对相互作用结构影响内力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6-78页
第五章 底面积对土-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谱影响分析第78-10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8-79页
    5.2 反应谱概念及应用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标准反应谱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设计反应谱第82-83页
    5.3 修正地震波理论第83-85页
    5.4 选取地震波第85-86页
    5.5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86页
    5.6 基于修正地震波理论的结构反应谱分析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单条地震波作用下修正地震波理论的应用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土-结构相互作用结构的修正地震波反应谱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5.7 不同底面积结构的修正地震波反应谱分析第90-92页
    5.8 不同场地条件结构的修正地震波反应谱分析第92-99页
    5.9 本章小结第99-101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-10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1-10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02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0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0-111页
致谢第111-112页

论文共1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LR4介导的MyD88信号通路在人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损伤中的作用
下一篇:TNF-α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及KA致中枢神经变性病中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