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辐式索膜结构损伤情况下的动力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0页 |
1.1 膜结构的应用及发展 | 第13-16页 |
1.2 膜结构的分类及特点 | 第16-19页 |
1.2.1 膜结构的分类 | 第16-18页 |
1.2.2 膜结构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1.3 膜结构使用过程中的破坏情况 | 第19-21页 |
1.4 国内外对索膜结构损伤动力性能的研究 | 第21-27页 |
1.4.1 近年来膜结构的研究重点 | 第21-23页 |
1.4.1.1 找形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4.1.2 荷载分析 | 第22-23页 |
1.4.1.3 裁剪分析 | 第23页 |
1.4.2 损伤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 | 第23-26页 |
1.4.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1.5 本课题的来源 | 第27-28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性能 | 第30-70页 |
2.1 引言 | 第30页 |
2.2 脉动风的特性 | 第30-33页 |
2.2.1 湍流强度 | 第31页 |
2.2.2 湍流积分尺度 | 第31页 |
2.2.3 脉动风速谱 | 第31-33页 |
2.2.4 脉动风空间相关性 | 第33页 |
2.3 结构风洞试验测试 | 第33-39页 |
2.3.1 试验模型 | 第33-35页 |
2.3.2 参数计算 | 第35-36页 |
2.3.3 风压力分布 | 第36页 |
2.3.4 风振系数 | 第36-39页 |
2.4 脉动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| 第39-43页 |
2.4.1 脉动风速时程的模拟理论 | 第39-41页 |
2.4.2 脉动风速时程的生成 | 第41-43页 |
2.5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性能分析 | 第43-68页 |
2.5.1 风荷载动力分析原理 | 第43-45页 |
2.5.2 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45-46页 |
2.5.3 完好结构的风振分析 | 第46-50页 |
2.5.4 损伤结构的风振分析 | 第50-66页 |
2.5.4.1 一根脊索损伤 | 第50-53页 |
2.5.4.2 一根谷索损伤 | 第53-56页 |
2.5.4.3 两根脊索损伤 | 第56-59页 |
2.5.4.4 两根谷索损伤 | 第59-61页 |
2.5.4.5 相邻两根索损伤 | 第61-64页 |
2.5.4.6 索损伤位置分析 | 第64-66页 |
2.5.5 损伤结构放大系数分析 | 第66-6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特性及损伤性能 | 第70-117页 |
3.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3.2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| 第71-74页 |
3.3 结构地震作用的反应谱分析 | 第74-78页 |
3.3.1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| 第74-76页 |
3.3.2 反应谱分析 | 第76-78页 |
3.4 结构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 | 第78-101页 |
3.4.1 地震波选择 | 第78页 |
3.4.2 多遇烈度下的时程分析 | 第78-91页 |
3.4.2.1 El-Centro波作用 | 第78-83页 |
3.4.2.2 Taft波作用 | 第83-86页 |
3.4.2.3 RGB波作用 | 第86-90页 |
3.4.2.4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的比较 | 第90-91页 |
3.4.3 基本烈度下的时程分析 | 第91-95页 |
3.4.4 罕遇烈度下的时程分析 | 第95-99页 |
3.4.5 预应力度的影响分析 | 第99-101页 |
3.5 索应力松弛的影响分析 | 第101-115页 |
3.5.1 一根脊索松弛的动力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3.5.2 一根谷索松弛的动力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3.5.3 两根脊索松弛的动力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3.5.4 两根谷索松弛的动力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3.5.5 相邻两根索松弛的动力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3.5.6 控制节点的位移时程 | 第110-113页 |
3.5.7 不同部位索松弛的影响 | 第113-11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四章 结构模型试验测试及受力性能分析 | 第117-149页 |
4.1 引言 | 第117-118页 |
4.2 定性模型静力试验 | 第118-126页 |
4.2.1 使用荷载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4.2.2 索松弛损伤分析 | 第120-126页 |
4.2.2.1 一根脊索损伤 | 第120-121页 |
4.2.2.2 一根谷索损伤 | 第121-122页 |
4.2.2.3 两根脊索损伤 | 第122-123页 |
4.2.2.4 两根谷索损伤 | 第123-124页 |
4.2.2.5 相邻两根索损伤 | 第124-125页 |
4.2.2.6 相邻三根索损伤 | 第125-126页 |
4.3 定性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26-146页 |
4.3.1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126-128页 |
4.3.2 索损伤程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128-132页 |
4.3.2.1 一根脊索损伤 | 第128-129页 |
4.3.2.2 一根谷索损伤 | 第129-131页 |
4.3.2.3 相邻两根索损伤 | 第131-132页 |
4.3.3 索损伤数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132-137页 |
4.3.3.1 多根脊索损伤 | 第132-134页 |
4.3.3.2 多根谷索损伤 | 第134-135页 |
4.3.3.3 多根脊索和谷索同时损伤 | 第135-137页 |
4.3.4 杆件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137-145页 |
4.3.4.1 索系预应力度变化 | 第137-138页 |
4.3.4.2 上压环刚度变化 | 第138-140页 |
4.3.4.3 腹杆刚度变化 | 第140-141页 |
4.3.4.4 下压环刚度变化 | 第141-142页 |
4.3.4.5 柱刚度变化 | 第142-144页 |
4.3.4.6 杆件整体刚度变化 | 第144-145页 |
4.3.5 结构合适刚度比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46-149页 |
第五章 结构的抗倒塌性能 | 第149-188页 |
5.1 引言 | 第149-150页 |
5.2 定性模型抗倒塌性能动力测试 | 第150-154页 |
5.2.1 模型结构损伤动力特性测试 | 第150-152页 |
5.2.2 定性模型抗倒塌性能测试 | 第152-154页 |
5.2.2.1 一根脊索断裂 | 第152-153页 |
5.2.2.2 一根谷索断裂 | 第153-154页 |
5.3 定性模型抗倒塌数值分析 | 第154-161页 |
5.3.1 定性模型有限元与实测对比分析 | 第154-157页 |
5.3.1.1 一根脊索断裂 | 第154-156页 |
5.3.1.2 一根谷索断裂 | 第156-157页 |
5.3.2 定性模型有限元模拟分析 | 第157-161页 |
5.3.2.1 两根脊索断裂 | 第157-158页 |
5.3.2.2 两根谷索断裂 | 第158-159页 |
5.3.2.3 相邻两根索断裂 | 第159-160页 |
5.3.2.4 相邻三根索断裂 | 第160-161页 |
5.4 原型结构抗倒塌性能模拟分析 | 第161-183页 |
5.4.1 结构构件重要性分析 | 第161-162页 |
5.4.2 构件断裂情况下的倒塌性能分析 | 第162-183页 |
5.4.2.1 一根脊索断裂 | 第163-165页 |
5.4.2.2 一根谷索断裂 | 第165-168页 |
5.4.2.3 两根脊索断裂 | 第168-170页 |
5.4.2.4 两根谷索断裂 | 第170-173页 |
5.4.2.5 相邻两根索断裂 | 第173-176页 |
5.4.2.6 相邻三根索断裂 | 第176-178页 |
5.4.2.7 一根内环索断裂 | 第178-181页 |
5.4.2.8 一根墩柱断裂 | 第181-183页 |
5.5 结构倒塌破坏机理分析 | 第183-18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86-18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88-194页 |
6.1 结论 | 第188-192页 |
6.2 建议 | 第192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20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07-208页 |
致谢 | 第2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