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1.1 二苯甲酮产品 | 第8页 |
| 1.2 二苯甲酮工艺合成方法现状 | 第8-10页 |
| 1.3 光气法生产二苯甲酮合成技术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1.4 本课题产生背景及光气法生产二苯甲酮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1.5 研究路线 | 第12-15页 |
| 2 C-酰化反应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1页 |
| 2.1 C-酰化反应历程 | 第15-16页 |
| 2.2 底物(被酰化物)结构对C-酰化反应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2.3 C-酰化反应的催化剂 | 第16-17页 |
| 2.4 C-酰化反应的溶剂 | 第17页 |
| 2.5 光气方法合成二苯甲酮的动力学特征 | 第17-21页 |
| 3 光气法合成二苯甲酮的实验研究 | 第21-25页 |
| 3.1 主要原料及仪器 | 第21页 |
| 3.2 实验过程简述 | 第21页 |
| 3.3 实验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1-25页 |
| 3.3.1 催化剂种类的选择 | 第22页 |
| 3.3.2 配料配比(含溶剂选择)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| 3.3.3 光气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| 4 光气法合成二苯甲酮生产过程分析 | 第25-34页 |
| 4.1 光气法合成二苯甲酮的基本流程框架 | 第25-26页 |
| 4.1.1 配料比和光气加入方式问题 | 第25-26页 |
| 4.1.2 反应温度控制 | 第26页 |
| 4.2 光气法生产二苯甲酮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 | 第26-27页 |
| 4.3 原料及其中含有的可能杂质的分析 | 第27页 |
| 4.4 合成过程中各类可能的反应及生成物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4.5 各类可能生成物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| 第30-32页 |
| 4.6 二苯甲酮产品杂质、气味和颜色问题再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5 清洁生产及其单元技术 | 第34-43页 |
| 5.1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| 第34-38页 |
| 5.1.1 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 | 第34-36页 |
| 5.1.2 优化理论 | 第36页 |
| 5.1.3 社会大生产理论 | 第36-37页 |
| 5.1.4 产业生态学理论 | 第37-38页 |
| 5.2 闭合循环:杜邦模式和卡伦堡模式 | 第38-39页 |
| 5.3 倾析器(Decanter) | 第39页 |
| 5.4 光气即产即用技术 | 第39-41页 |
| 5.5 热回收:蒸发-冷凝联用和多热源组合集成技术 | 第41-43页 |
| 6 二苯甲酮清洁生产流程结构优化方案 | 第43-53页 |
| 6.1 清洁生产流程结构优化方案 | 第43-45页 |
| 6.2 天然气水蒸汽转化制造合成气过程中的碳(CO_2)循环 | 第45-46页 |
| 6.3 二苯甲酮生产中物料和工艺用水循环方案 | 第46-47页 |
| 6.4 HCI无废吸收流程 | 第47页 |
| 6.5 聚合氯化铝(碱式氯化铝)生产流程 | 第47-50页 |
| 6.6 二苯甲酮纯化技术改进 | 第50-53页 |
| 7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7.1 主要结论 | 第53页 |
| 7.2 后继工作展望 | 第53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附: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部分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