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4S店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增作用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 | 第13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2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| 第14-18页 |
2.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涵义 | 第14-15页 |
2.2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| 第15-18页 |
2.2.1 受托责任制理论 | 第15页 |
2.2.2 内部控制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3 价值链理论 | 第16-18页 |
3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对企业增值作用 | 第18-25页 |
3.1 汽车 4S店的含义和经营特点 | 第18-19页 |
3.1.1 汽车 4S店的含义 | 第18页 |
3.1.2 汽车 4S店的经营特点 | 第18-19页 |
3.2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| 第19-20页 |
3.2.1 保证资产安全 | 第19页 |
3.2.2 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| 第19-20页 |
3.2.3 保证内部控制有效 | 第20页 |
3.2.4 识别经营风险,风险最小化 | 第20页 |
3.2.5 提升盈利能力 | 第20页 |
3.3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在增值方面的分析 | 第20-25页 |
3.3.1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显性价值的体现 | 第21-23页 |
3.3.2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隐性价值的体现 | 第23-25页 |
4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影响因素 | 第25-32页 |
4.1 服务对象的需求 | 第25-26页 |
4.1.1 4S店内部审计服务对象 | 第25页 |
4.1.2 4S店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| 第25-26页 |
4.2 人员的综合素质 | 第26-28页 |
4.2.1 人员职业道德 | 第26-27页 |
4.2.2 专业胜任能力 | 第27页 |
4.2.3 人员学习能力 | 第27页 |
4.2.4 人员沟通技巧 | 第27-28页 |
4.3 工作理念和方法 | 第28-31页 |
4.3.1 内部控制至关重要 | 第28页 |
4.3.2 积极营销内部审计 | 第28-29页 |
4.3.3 以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内审部门 | 第29-30页 |
4.3.4 内部审计手段多样化 | 第30-31页 |
4.4 审计整改力度 | 第31-32页 |
4.4.1 公司制度的严肃性 | 第31页 |
4.4.2 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| 第31页 |
4.4.3 内审部门的权威性 | 第31-32页 |
5 汽车 4S店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实现途径 | 第32-41页 |
5.1 参与内部控制实现企业增值的途径 | 第32-34页 |
5.1.1 参与内控制度的完善 | 第32-33页 |
5.1.2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| 第33页 |
5.1.3 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 | 第33-34页 |
5.2 参与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增值的途径 | 第34-35页 |
5.2.1 识别风险 | 第34页 |
5.2.2 评估风险 | 第34-35页 |
5.2.3 提出应付风险建议 | 第35页 |
5.2.4 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| 第35页 |
5.3 参与公司治理实现企业增值的途径 | 第35-37页 |
5.3.1 参与治理制度的制定 | 第36页 |
5.3.2 监督公司治理过程 | 第36页 |
5.3.3 评价公司治理环境 | 第36-37页 |
5.3.4 评价治理过程和程序 | 第37页 |
5.4 基于价值链角度实现企业增值的途径 | 第37-41页 |
5.4.1 提升核心业务流程 | 第38-39页 |
5.4.2 重建低效核心业务流程 | 第39页 |
5.4.3 完善或外包非核心业务流程 | 第39页 |
5.4.4 审计部门自身成本的降低 | 第39-41页 |
6 奥通汽车 4S店的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| 第41-47页 |
6.1 奥通汽车 4S店概括 | 第41页 |
6.2 奥通汽车 4S店内部审计的实施 | 第41-43页 |
6.2.1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介绍 | 第41-42页 |
6.2.2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思路 | 第42-43页 |
6.3 奥通汽车 4S店内部审计增值的评价 | 第43-44页 |
6.4 案例的启示 | 第44-47页 |
7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47-49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47页 |
7.2 展望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