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2-17页 |
1.2.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电磁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电磁辐射式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4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16-17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| 第18-32页 |
2.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| 第18-19页 |
2.1.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构成 | 第18-19页 |
2.1.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| 第19页 |
2.2 移相全桥软开关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| 第19-23页 |
2.3 移相全桥软开关变换器的改进 | 第23-26页 |
2.3.1 减少接收端占空比丢失的改进 | 第23-25页 |
2.3.2 接收端整流二极管电压振荡的改进 | 第25页 |
2.3.3 抑制发射端电压直流分量 | 第25-26页 |
2.4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主要传输参数 | 第26-28页 |
2.4.1 传输系统中线圈的电感、互感与耦合系数 | 第26-27页 |
2.4.2 传输系统中谐振的频率与品质因数 | 第27-28页 |
2.5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仿真 | 第32-41页 |
3.1 发射端线圈与接收端线圈的Ansoft仿真 | 第32-34页 |
3.1.1 电磁场的有限元理论 | 第32-33页 |
3.1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3页 |
3.1.3 模型的网格剖分 | 第33-34页 |
3.1.4 模型的求解 | 第34页 |
3.2 能量传输效率的影响因素去 | 第34-36页 |
3.2.1 发射端线圈与接收端线圈加入无源中继线圈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2.2 发射端线圈与接收端线圈加入平板磁芯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 无线能量传输全系统下的Saber仿真 | 第36-40页 |
3.3.1 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36页 |
3.3.2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41-51页 |
4.1 补偿拓扑电路的设计 | 第41页 |
4.2 发射端与接收端耦合线圈的设计 | 第41-42页 |
4.3 高频逆变电路的设计 | 第42页 |
4.4 控制电路的设计 | 第42-46页 |
4.4.1 UCC3895控制芯片 | 第42-43页 |
4.4.2 UCC3895主要引脚说明 | 第43-45页 |
4.4.3 双闭环控制电路的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5 驱动电路的设计 | 第46页 |
4.6 辅助电源的设计 | 第46-47页 |
4.7 保护电路的设计 | 第47-49页 |
4.7.1 过电压保护电路的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7.2 过电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| 第48-49页 |
4.8 接收端电路的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8.1 接收端整流二极管的选择 | 第49页 |
4.8.2 接收端滤波电容及稳压模块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1 实验平台的搭建 | 第51页 |
5.2 移相全桥软开关波形的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3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能效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