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前言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基础探查阶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全面勘探阶段 | 第13页 |
1.2.3 深入研究阶段 | 第13-14页 |
1.3 存在问题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 工作进展与已完成工作量 | 第16-17页 |
2 区域地质概述 | 第17-20页 |
2.1 地层 | 第17-18页 |
2.2 构造 | 第18页 |
2.3 岩浆岩 | 第18-20页 |
3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0-36页 |
3.1 矿区地质概况 | 第20-23页 |
3.1.1 地层 | 第21-23页 |
3.1.2 构造 | 第23页 |
3.1.3 岩浆岩 | 第23页 |
3.2 主要矿田地质特征 | 第23-31页 |
3.2.1 卡房矿田 | 第23-26页 |
3.2.2 老厂矿田 | 第26-28页 |
3.2.3 松树脚矿田 | 第28-30页 |
3.2.4 塘子凹矿床 | 第30-31页 |
3.3 成矿期、成矿阶段划分 | 第31-36页 |
3.3.1 成矿期 | 第31-33页 |
3.3.2 成矿阶段 | 第33-36页 |
4 流体包裹体特征 | 第36-64页 |
4.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| 第36-39页 |
4.1.1 样品采集 | 第36页 |
4.1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9页 |
4.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分类 | 第39-42页 |
4.2.1 流体包裹体类型 | 第39-40页 |
4.2.2 岩相学特征 | 第40-42页 |
4.3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| 第44-51页 |
4.4.1 卡房矿田 | 第44-45页 |
4.4.2 松矿矿田 | 第45-47页 |
4.4.3 塘子凹矿段 | 第47-48页 |
4.4.4 老厂矿田 | 第48-49页 |
4.4.5 小结 | 第49-51页 |
4.5 成矿流体的盐度和密度 | 第51-57页 |
4.5.1 计算依据 | 第51页 |
4.5.2 推算结果 | 第51-57页 |
4.6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估算 | 第57-60页 |
4.6.1 计算依据 | 第57页 |
4.6.2 计算结果 | 第57-58页 |
4.6.3 计算结果讨论 | 第58-60页 |
4.7 典型矿床流体包裹体对比 | 第60-62页 |
4.8 流体包裹体特征总结 | 第62-64页 |
5 成矿作用讨论 | 第64-72页 |
5.1 成矿流体特征 | 第64-65页 |
5.1.1 成矿流体来源 | 第64-65页 |
5.1.2 成矿流体的演化趋势 | 第65页 |
5.2 成矿机制探讨 | 第65-69页 |
5.2.1 流体的不混溶和沸腾作用 | 第65-67页 |
5.2.2 不同流体的混合作用 | 第67-68页 |
5.2.3 水(气)岩反应 | 第68-69页 |
5.3 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| 第69-72页 |
6 结论 | 第72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个人情况简介 | 第85-86页 |
引用的公式 | 第86-88页 |
图版说明 | 第88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