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架快速路驶出匝道与常规道路衔接模式及仿真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6页 |
1.4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16-18页 |
1.5 技术路线图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高架快速路驶出匝道与常规道路衔接模式 | 第19-33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2页 |
2.1.1 城市快速路 | 第19页 |
2.1.2 匝道 | 第19页 |
2.1.3 交织区 | 第19-22页 |
2.2 驶出匝道衔接线模式概述 | 第22-29页 |
2.2.1 内部线衔接 | 第22-23页 |
2.2.2 驶出匝道外部衔接线类型 | 第23-29页 |
2.3 出口匝道与常规道路点衔接 | 第29-33页 |
2.3.1 出口匝道横向位置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3.2 出口匝道纵向位置分析 | 第31页 |
2.3.3 匝道出口纵向位置与横向位置的关系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衔接处交通流特性分析 | 第33-53页 |
3.1 中间式匝道衔接处布设位置计算 | 第33-39页 |
3.1.1 匝道接地点纵向位置理论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2 排队长度的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1.3 交织长度的计算 | 第35-38页 |
3.1.4 匝道接地点位置 | 第38-39页 |
3.2 内侧式匝道衔接处布设位置计算 | 第39-46页 |
3.2.1 匝道接地点纵向位置理论分析 | 第39页 |
3.2.2 排队长度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2.3 交织长度的计算 | 第40-45页 |
3.2.4 匝道接地点位置 | 第45-46页 |
3.3 外侧式匝道衔接处布设位置计算 | 第46-53页 |
3.3.1 匝道接地点纵向位置理论分析 | 第46页 |
3.3.2 排队长度的计算 | 第46-47页 |
3.3.3 交织长度的计算 | 第47-52页 |
3.3.4 匝道接地点位置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出口匝道衔接处交通流特性仿真 | 第53-69页 |
4.1 仿真模型的分类 | 第53-54页 |
4.1.1 宏观仿真模型 | 第53页 |
4.1.2 中观交通仿真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1.3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| 第54页 |
4.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| 第54-58页 |
4.3 仿真软件的选择 | 第58-61页 |
4.4 V1SSIM 路网组成 | 第61-62页 |
4.5 仿真路网的建立 | 第62-69页 |
4.5.1 背景图片 | 第62页 |
4.5.2 建立路网 | 第62-64页 |
4.5.3 行驶规则 | 第64-67页 |
4.5.4 参数选择 | 第67-68页 |
4.5.5 仿真路线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仿真与实例分析 | 第69-74页 |
5.1 数据采集及处理 | 第69-70页 |
5.1.1 数据采集 | 第69-70页 |
5.1.2 数据处理及计算 | 第70页 |
5.2 VISSIM 仿真 | 第70-72页 |
5.3 仿真结果与数据对比分析 | 第72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