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分则论文

论恶意欠薪罪及其完善

摘要第1-8页
引言第8-10页
一、恶意欠薪罪的立法进程第10-11页
二、恶意欠薪的基本内容第11-15页
 (一) 恶意欠薪的涵义第11-12页
  1. 概念第11页
  2. 表现形式第11-12页
 (二) 恶意欠薪的现状第12页
 (三) 恶意欠薪的成因第12-15页
  1. 劳动者维权体制的不健全第12-13页
  2. 惩罚手段匮乏第13-15页
三、增设恶意欠薪罪的合理依据第15-24页
 (一) 反对者的观点第15-16页
  1. 恶意欠薪的社会危害性未够入罪第15页
  2. 恶意欠薪入罪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第15页
  3. 恶意欠薪入罪不能达到立法目的第15-16页
  4. 立法不能简单地跟随民意第16页
 (二) 增设恶意欠薪罪的现实理由第16-18页
  1. 恶意欠薪带来的社会问题普遍且严重第16-17页
  2. 从此前法律的局限性看,需要将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犯罪化第17-18页
 (三) 增设恶意欠薪罪的理论依据第18-20页
  1. 恶意欠薪入罪不违背刑法的谦抑性第18-19页
  2. 刑法的“正义”与“秩序”价值第19-20页
  3. 刑法的经济功能第20页
 (四) 增设恶意欠薪罪的法治基础第20-21页
 (五) 国外和香港、台湾地区恶意欠薪立法纵览第21-24页
四、恶意欠薪罪分析第24-31页
 (一) 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第24-28页
  1. 犯罪客体第24页
  2. 犯罪主体第24-25页
  3. 犯罪客观方面第25-27页
  4. 犯罪主观方面第27-28页
 (二) 恶意欠薪罪的量刑情节第28-30页
 (三) 恶意欠薪罪的刑事责任第30-31页
五、恶意欠薪罪实施中的困惑第31-36页
 (一) 恶意欠薪罪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第31-33页
  1. 威慑力是否足够第31-32页
  2. 概念的不明晰可能会给司法实际操作带来极大困惑第32-33页
  3. 行政部门的责令支付的送达问题第33页
 (二) 恶意欠薪罪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死角第33-36页
  1. “私了”的情况难以杜绝第33页
  2. 政府机关欠薪将很难得到规制第33-34页
  3. 对于有争议的工资难以规制第34页
  4. 对于较小数额的欠薪难以惩罚第34-36页
六、恶意欠薪罪的完善建议第36-39页
 (一) 完善未支付劳动报酬的时间问题第36-37页
 (二) 完善数额较大的规定第37页
 (三) 完善关于“有能力支付”的规定第37-39页
结论第39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3页
致谢第43页

论文共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敲诈勒索罪研究
下一篇:“打黑除恶”之现象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