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--内燃机论文--燃气轮机(燃气透平)论文--理论论文

双腔室模型中扰流柱对冲击冷却的影响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冷却方式研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冲击冷却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扰流柱冷却技术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8-21页
第2章 冲击冷却概述第21-33页
    2.1 冲击冷却的研究机理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冲击冷却的分类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壁面传热机理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2.2 CFD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控制方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湍流的模拟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湍流模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SIMPLE 算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近壁面处理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3章 双腔室模型第33-41页
    3.1 过渡段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3.2 几何模型的简化第34-36页
    3.3 离散模型网格建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网格划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网格的无关性第37-38页
    3.4 评价参数的定义第38-3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9-41页
第4章 扰流柱设计及冲击冷却仿真分析第41-55页
    4.1 扰流柱结构的强化机理研究第41-42页
    4.2 扰流柱直径对单一空气冲击冷却影响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计算模型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内壁面温度场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内壁面冷却效率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压力损失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冷却腔内的流场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4.3 扰流柱的间距对冲击冷却的影响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算模型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果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5章 半柱形扰流柱对液滴/空气复合冲击冷却的影响第55-63页
    5.1 液滴冷却方式原理第55-56页
    5.2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第56-57页
    5.3 结果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内壁面温度场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冷却效率对比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冷却腔内流场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6.1 工作总结第63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3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9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-71页
    一、作者简介第69页
    二、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页
    三、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9页
    四、获得的奖励第69-71页
致谢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铜基表面激光熔覆制备及仿生应用
下一篇:离心选矿机转鼓富集锥结构设计与优化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