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—桥耦合作用下空心板桥铰缝的破坏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| 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空心板桥的特点和铰缝破坏形式 | 第15-24页 |
| 2.1 空心板桥的特点 | 第15-19页 |
| 2.1.1 主梁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2.1.2 横向连接 | 第16-18页 |
| 2.1.3 空心板桥受力特点 | 第18-19页 |
| 2.2 铰缝破坏形式及原因 | 第19-24页 |
| 第三章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的方法 | 第24-35页 |
| 3.1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的经典理论 | 第24-29页 |
| 3.1.1 静力法 | 第24-25页 |
| 3.1.2 匀速移动的常力的过桥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3.1.3 匀速移动的简谐力过桥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3.1.4 匀速移动质量过桥分析 | 第27页 |
| 3.1.5 匀速移动的弹簧质量的过桥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3.2 车桥耦合振动的现在方法 | 第29-35页 |
| 3.2.1 动力荷载试验 | 第29页 |
| 3.2.2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3.2.3 冲击系数 | 第30-35页 |
| 第四章 车桥计算模型及运动方程建立 | 第35-44页 |
| 4.1 车辆模型建立 | 第35-41页 |
| 4.1.1 车辆的构造和振动规律 | 第35-36页 |
| 4.1.2 车辆自由度选择 | 第36-37页 |
| 4.1.3 车辆运动方程建立 | 第37-41页 |
| 4.2 桥梁模型建立 | 第41-42页 |
| 4.3 车桥耦合系统的建立 | 第42-43页 |
| 4.4 车桥耦合系统动力方程的解法 | 第43-44页 |
| 第五章 桥面不平度 | 第44-65页 |
| 5.1 概述 | 第44-45页 |
| 5.2 路面不平度理论 | 第45-47页 |
| 5.3 路面不平度的数值模拟 | 第47-49页 |
| 5.4 路面不平度仿真曲线模拟 | 第49-51页 |
| 5.5 路面不平度引起的车辆附加动荷载 | 第51-65页 |
| 5.5.1 汽车振动模型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5.5.2 荷载受迫振动理论 | 第57-58页 |
| 5.5.3 路面不平度引起的动荷载附加系数分析 | 第58-65页 |
| 第六章 空心板桥铰缝振动分析 | 第65-86页 |
| 6.1 车桥耦合模型的建立 | 第65-66页 |
| 6.2 桥梁静力分析 | 第66-73页 |
| 6.3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6.4 铰缝冲击系数的研究 | 第74-84页 |
| 6.4.1 桥面不平度的影响 | 第74-77页 |
| 6.4.2 车速的影响 | 第77-81页 |
| 6.4.3 车辆作用位置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| 6.4.4 车辆刚度对冲击系数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| 6.5 桥梁整体与铰缝冲击系数对比 | 第84-86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7.1 本文结论 | 第86页 |
| 7.2 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