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质组分热裂解行为实验研究
| 致谢 | 第5-6页 |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19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3-14页 |
| 1.2 生物质能概述 | 第14页 |
| 1.3 开发生物质能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4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| 第15-17页 |
| 1.4.1 热化学转化技术 | 第16页 |
| 1.4.2 生物转化技术 | 第16页 |
| 1.4.3 石油植物技术 | 第16-17页 |
| 1.5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1.5.1 国外生物质利用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1.5.2 国内生物质利用现状 | 第18-19页 |
| 2 生物质热裂解研究综述 | 第19-28页 |
| 2.1 生物质热裂解的定义及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2.2 生物质热裂解制取高品位燃料研究 | 第20-22页 |
| 2.2.1 生物质热裂解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1页 |
| 2.2.2 生物质热裂解液体产物的催化裂化 | 第21-22页 |
| 2.3 生物质三大组分热裂解机理 | 第22-26页 |
| 2.3.1 纤维素热裂解机理 | 第22-23页 |
| 2.3.2 半纤维素热裂解机理 | 第23-25页 |
| 2.3.3 木质素热裂解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2.4 本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| 3 生物质组分热裂解固体产物结构演变的研究 | 第28-44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8页 |
| 3.2 氙灯光照加热热裂解机理试验台 | 第28-31页 |
| 3.2.1 试验装置与试验流程 | 第28-30页 |
| 3.2.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| 3.3.1 元素变化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3.3.2 形态变化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3.3.3 结构变化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4 纤维素热裂解行为研究 | 第44-53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4页 |
| 4.2 原料提取与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4.2.1 原料提取 | 第44页 |
| 4.2.2 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2页 |
| 4.3.1 结构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4.3.2 热裂解动力学 | 第48-50页 |
| 4.3.3 热裂解产物分布 | 第50-52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5 半纤维素热裂解行为研究 | 第53-67页 |
| 5.1 引言 | 第53页 |
| 5.2 原料提取与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| 5.2.1 原料提取 | 第53-54页 |
| 5.2.2 实验方法 | 第54页 |
| 5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4-65页 |
| 5.3.1 结构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5.3.2 热裂解动力学 | 第60-63页 |
| 5.3.3 热裂解产物分布 | 第63-65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6 磨木木质素热裂解行为研究 | 第67-76页 |
| 6.1 引言 | 第67页 |
| 6.2 原料提取与实验方法 | 第67-68页 |
| 6.2.1 原料提取 | 第67页 |
| 6.2.2 实验方法 | 第67-68页 |
| 6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5页 |
| 6.3.1 结构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6.3.2 热裂解动力学 | 第71-73页 |
| 6.3.3 热裂解产物分布 | 第73-75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| 7.1 总结 | 第76-77页 |
| 7.2 本文创新点 | 第77页 |
| 7.3 展望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