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| 1.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| 第12-14页 |
| 1.1.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1.1.3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1.1.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1.2 免耕对水稻的影响 | 第14-17页 |
| 1.2.1 免耕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1.2.3 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1.3 秸秆覆盖对水稻的影响 | 第17-20页 |
| 1.3.3 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1.4 固定厢沟免耕技术对水稻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| 1.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页 |
| 2 研究方案 | 第21-26页 |
| 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2.1.1 供试材料 | 第21-22页 |
| 2.1.2 试验设计 | 第22-23页 |
| 2.2 调查与测定项目 | 第23-25页 |
| 2.2.1 土壤肥力测定 | 第23页 |
| 2.2.2 生育时期记载 | 第23页 |
| 2.2.3 剑片光合速率测定 | 第23页 |
| 2.2.4 根系伤流量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2.2.5. 土壤容重测定(环刀法) | 第24页 |
| 2.2.6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| 第24页 |
| 2.2.7 水稻植株水分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2.2.8 SPAD值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2.2.9 考种与记产 | 第24-25页 |
| 2.2.10 厢沟的增产效率 | 第25页 |
| 2.3 数据分析处理 | 第25-26页 |
| 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54页 |
| 3.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| 第26-28页 |
| 3.1.1 不同耕作与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| 3.2 水稻干物质积累 | 第28-29页 |
| 3.2.1 不同耕作与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3.2.2 免耕下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3.3 免耕下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对水稻各时期植株的含水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3.4 水稻叶片光合作用 | 第30-33页 |
| 3.4.1 厢沟中间行SPAD值 | 第30-31页 |
| 3.4.2 厢沟边行SPAD值 | 第31-32页 |
| 3.4.3 厢沟中间行剑叶光合速率 | 第32-33页 |
| 3.5 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及伤流量 | 第33-37页 |
| 3.5.1 厢沟中间行根系形态 | 第33-34页 |
| 3.5.2 厢沟边行根系形态指标 | 第34-35页 |
| 3.5.3 水稻各时期根系活力 | 第35-37页 |
| 3.6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容重 | 第37-39页 |
| 3.6.1 不同耕作与灌溉方式对厢面各时期土壤容重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3.6.2 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3.7 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肥力 | 第39-54页 |
| 3.7.1 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全氮、有效氮的含量 | 第39-44页 |
| 3.7.2 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全磷、有效磷的含量 | 第44-48页 |
| 3.7.3 水稻各生育期土壤全钾、有效钾的含量 | 第48-53页 |
| 3.7.4 不同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 | 第53-54页 |
| 4 讨论 | 第54-60页 |
| 4.1 耕作方式、秸秆覆盖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| 4.2 耕作方式、秸秆覆盖和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4.3 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的含水量的影响 | 第56页 |
| 4.4 不同耕作与灌溉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4.5 不同耕作与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及活力的影响 | 第57页 |
| 4.6 秸秆覆盖与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4.7 耕作方式、秸秆覆盖和灌溉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| 5 结论 | 第60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