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论文--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--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

生态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--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4-28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的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创新点第26-28页
第2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渊源第28-50页
    2.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8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人类社会工业化与全球化生态危机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态运动的出现与绿党的兴起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反思批判第35-38页
    2.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第3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态学、系统论与未来学理论第45-50页
第3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多维阐述第50-104页
    3.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第50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与生态危机第50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资本主义社会与物质变换裂缝第62-68页
    3.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异化的批判第68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技术的概念分析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异化批判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技术的合理使用第76-78页
    3.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第78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异化消费的内涵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异化消费的危害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异化消费的克服第86-87页
    3.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“控制自然”观念的批判第8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“控制自然”观念的历史演变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的关联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控制自然的观念与生态危机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第97-100页
    3.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殖民主义的批判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生态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生态殖民主义的危害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生态殖民主义的解决方式第102-104页
第4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绿色解放之路—生态社会主义第104-130页
    4.1 生态社会主义的多维构建第10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态社会主义的文化第118-119页
    4.2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第11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式第125-130页
第5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评析与实践价值第130-156页
    5.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评析第130-1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130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局限第137-140页
    5.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第140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以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140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145-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以生态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147-156页
结论第156-160页
参考文献第160-172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2-174页
致谢第174-175页

论文共1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拟南芥膜联蛋白基因ANN8负调控RPW8.1介导的细胞死亡和抗病性
下一篇: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