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48页 |
1.1 太阳光谱与大气质量 | 第10-12页 |
1.2 太阳能的光伏利用 | 第12-18页 |
1.3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结构与原理 | 第18-22页 |
1.3.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3.2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20-22页 |
1.4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光电性能表征的主要手段 | 第22-30页 |
1.4.1 伏安(Ⅰ-Ⅴ)特性曲线测量 | 第22-26页 |
1.4.2 单色光电转换效率曲线(IPCEQ))测量 | 第26-28页 |
1.4.3 电化学阻抗谱(EIS)测量 | 第28-30页 |
1.5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研究方向进展简介 | 第30-34页 |
1.5.1 染料敏化剂 | 第30-32页 |
1.5.2 光电极 | 第32-33页 |
1.5.3 电解质 | 第33-34页 |
1.5.4 对电极 | 第34页 |
1.6 IPCE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| 第34-38页 |
1.7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长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| 第38-41页 |
1.8 本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第二章 普适的太阳电池IPCE测量系统设计与搭建 | 第48-68页 |
2.1 设计思路 | 第48-52页 |
2.2 交流法搭建 | 第52-57页 |
2.2.1 交流法原理及搭建过程 | 第52-55页 |
2.2.2 测量步骤 | 第55-56页 |
2.2.3 特性 | 第56-57页 |
2.3 直流法搭建 | 第57-61页 |
2.3.1 直流法原理及搭建过程 | 第57-59页 |
2.3.2 测量步骤 | 第59-60页 |
2.3.3 特性 | 第60-61页 |
2.4 太阳电池IPCE测量实例 | 第61-6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IPCE测量中的斩波频率效应 | 第68-82页 |
3.1 引言 | 第68-70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70-73页 |
3.2.1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制备 | 第70页 |
3.2.2 Ⅰ-Ⅴ特性曲线测量 | 第70-71页 |
3.2.3 IPCE曲线测量 | 第71-72页 |
3.2.4 光电流波形测量 | 第72页 |
3.2.5 光电极消光曲线测量 | 第72-73页 |
3.2.6 电化学阻抗谱测量 | 第73页 |
3.2.7 光电极薄膜厚度测量 | 第73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3-80页 |
3.3.1 Ⅰ-Ⅴ表征 | 第73-74页 |
3.3.2 IPCE和光电流波形表征 | 第74-75页 |
3.3.3 电子传输性质 | 第75-77页 |
3.3.4 消光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表征 | 第77-79页 |
3.3.5 光电流密度推算 | 第79-8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2页 |
第四章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长期热稳定性的衰减机制研究 | 第82-100页 |
4.1 引言 | 第82-8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3-87页 |
4.2.1 电池制备 | 第83-84页 |
4.2.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| 第84-85页 |
4.2.3 测量 | 第85-86页 |
4.2.4 稳定性实验 | 第86-87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6页 |
4.3.1 长期光伏性能 | 第87-90页 |
4.3.2 紫外可见吸收谱和共振拉曼散射谱表征 | 第90-93页 |
4.3.3 密度泛函计算结果 | 第93-94页 |
4.3.4 TiO_2光电极薄膜形貌 | 第94-95页 |
4.3.5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| 第95-9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0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2-104页 |
一、学术论文 | 第102-103页 |
二、发明专利 | 第103页 |
三、参加会议 | 第103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