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9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2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| 1.3 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| 1.4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7-18页 |
| 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1.5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| 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1.5.3 数据来源 | 第19页 |
| 1.5.4 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| 1.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| 第19-21页 |
| 1.6.1 可能的创新 | 第19-20页 |
| 1.6.2 存在的不足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1-31页 |
| 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| 2.1.1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2.1.2 干部培养机制的内涵 | 第22页 |
| 2.2 几代领导人关于年轻干部培养的基本思想 | 第22-25页 |
| 2.2.1 毛泽东关于培养年轻干部的思想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邓小平关于培养年轻干部的思想 | 第23-24页 |
| 2.2.3 江泽民关于培养年轻干部的思想 | 第24页 |
| 2.2.4 胡锦涛关于培养年轻干部的思想 | 第24-25页 |
| 2.3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重构的理论依据 | 第25-31页 |
| 2.3.1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5-27页 |
| 2.3.2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2.3.3 能本管理理论 | 第28-31页 |
| 第3章 盐都区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 | 第31-49页 |
| 3.1 盐都区年轻科级干部培养的整体情况 | 第31页 |
| 3.2 年轻科级干部培养的结构特点 | 第31-33页 |
| 3.2.1 数量结构特点 | 第31页 |
| 3.2.2 年龄结构特点 | 第31-32页 |
| 3.2.3 学历结构特点 | 第32页 |
| 3.2.4 女干部、非党干部结构特点 | 第32页 |
| 3.2.5 身份结构特点 | 第32-33页 |
| 3.3 盐都区建立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的实践 | 第33-36页 |
| 3.3.1 指导思想 | 第33页 |
| 3.3.2 相关政策 | 第33页 |
| 3.3.3 工作制度 | 第33-34页 |
| 3.3.4 盐都区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方式 | 第34-36页 |
| 3.4 盐都区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的现状分析 | 第36-45页 |
| 3.4.1 问卷调查概况 | 第37页 |
| 3.4.2 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| 第37-45页 |
| 3.5 盐都区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| 第45-49页 |
| 3.5.1 培养机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| 第46页 |
| 3.5.2 培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| 第46-47页 |
| 3.5.3 实践锻炼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| 第47页 |
| 3.5.4 选人用人还不够准确、不够公平 | 第47页 |
| 3.5.5 培养链条脱节 | 第47-49页 |
| 第4章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的重构 | 第49-65页 |
| 4.1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重构的总体要求 | 第49-50页 |
| 4.2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重构的原则 | 第50-51页 |
| 4.2.1 战略性开发原则 | 第50页 |
| 4.2.2 重点性开发原则 | 第50页 |
| 4.2.3 针对性开发原则 | 第50-51页 |
| 4.2.4 动态性开发原则 | 第51页 |
| 4.3 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养机制重构的思考 | 第51-52页 |
| 4.4 重构基层年轻党政干部选拔机制的途径 | 第52-55页 |
| 4.4.1 利用公平竞争机制,差额选拔后备干部 | 第52-53页 |
| 4.4.2 突出人员分类,提高后备干部选拔的准确性 | 第53-55页 |
| 4.5 重构基层年轻党政干部培育机制的途径 | 第55-61页 |
| 4.5.1 运用有限市场化培育机制,提高培育质量与效率 | 第55-58页 |
| 4.5.2 突出培育内容能本化与人性化,提高培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| 第58-61页 |
| 4.6 重构基层年轻党政干部任用机制的途径 | 第61-65页 |
| 4.6.1 科学考核培养效果,推进年轻党政干部后备队伍的能进能出 | 第62-63页 |
| 4.6.2 依据能岗匹配机制,合理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| 第63-65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3页 |
| 附录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