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设计的背景及重要性 | 第10-16页 |
1.1.1 背景介绍 | 第10页 |
1.1.2 区位分析 | 第10-14页 |
1.1.3 概念来源 | 第14-15页 |
1.1.4 项目重点 | 第15-16页 |
1.2 商业综合体设计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| 第16-20页 |
1.2.1 国内外设计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2 国内外设计趋势 | 第18-20页 |
1.3 此次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 此次项目研究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| 第21-25页 |
1.4.1 用地范围形态不整与高容积率的矛盾 | 第21-22页 |
1.4.2 突出商铺商业价值与展示面紧缺的矛盾 | 第22-24页 |
1.4.3 高层过多造成老城区住宅挡光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2 用地形态不整与高容积率矛盾的解决 | 第25-39页 |
2.1 通过整合弱化地形不利因素 | 第25-31页 |
2.1.1 视觉元素的整合 | 第25-26页 |
2.1.2 功能区域的整合 | 第26-28页 |
2.1.3 科学艺术的整合 | 第28-29页 |
2.1.4 消费行为的整合 | 第29-31页 |
2.2 提高有限空间的利用率来提升项目整体价值 | 第31-35页 |
2.2.1 使大块土地化整为零 | 第31页 |
2.2.2 使各项功能归类有序 | 第31-32页 |
2.2.3 使空间组织主次明确 | 第32-33页 |
2.2.4 使空间组合尽量集约 | 第33-35页 |
2.3 平面布局的整体规划 | 第35-38页 |
2.3.1 首层平面布局案例 | 第35页 |
2.3.2 塔楼平面布局案例 | 第35-36页 |
2.3.3 本案平面规划过程 | 第36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提升商业价值与展示面紧缺矛盾的解决 | 第39-50页 |
3.1 视觉、人流、动线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1.1 视觉感官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1.2 人流密度分析 | 第40页 |
3.1.3 人流动线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1.4 商业价值结论 | 第41-42页 |
3.2 强调步行节在整个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| 第42-44页 |
3.2.1 步行街的起源以及其发展 | 第42-43页 |
3.2.2 中国商业步行街存在的问题 | 第43页 |
3.2.3 步行街设计的关注点 | 第43-44页 |
3.3 步行街设计分析及“双首层”设计 | 第44-49页 |
3.3.1 国外步行街案例 | 第44-46页 |
3.3.2 步行街动线设计 | 第46-47页 |
3.3.3 步行街动线组织 | 第47页 |
3.3.4 步行街动线可视性 | 第47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高层过多造成老城区挡光问题的解决及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| 第50-63页 |
4.1 项目周边日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1.1 项目日照要求 | 第50页 |
4.1.2 日照分析结果 | 第50-51页 |
4.2 最大设计范围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2.1 结合日照要求建筑高度模拟 | 第51-52页 |
4.2.2 结合地域价值建筑高度模拟 | 第52页 |
4.3 关注整个设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| 第52-55页 |
4.3.1 区域内传承发展设计方法 | 第52-54页 |
4.3.2 区域内传承发展设计案例 | 第54-55页 |
4.4 绿色节能概念的体现 | 第55-61页 |
4.4.1 绿色屋顶及雨水收集 | 第55-59页 |
4.4.2 太阳能的扩展使用 | 第59-60页 |
4.4.3 建筑智能化设备应用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附录A 图片目录 | 第66-68页 |
附录B 设计方案 | 第68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