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| 第12-18页 |
1.1.1 断层失稳前兆的实验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1.2 岩石加载过程中红外辐射规律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1.3 地震热异常的现象及机理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 | 第21-31页 |
2.1 热与应力应变的理论关系及实验验证 | 第21-25页 |
2.1.1 理论关系 | 第21-23页 |
2.1.2 实验验证 | 第23-25页 |
2.2 亚失稳理论的提出 | 第25-26页 |
2.3 热成像原理及热像仪系统 | 第26-27页 |
2.4 地表热红外辐射反演 | 第27-31页 |
2.4.1 地表热红外辐射原理 | 第27页 |
2.4.2 TERRA卫星和MODIS传感器简介 | 第27-28页 |
2.4.3 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| 第28-31页 |
第3章 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 | 第31-41页 |
3.1 实验设计 | 第31-32页 |
3.2 加载方式与观测方法 | 第32-36页 |
3.2.1 加载系统 | 第32-33页 |
3.2.2 温度测量系统 | 第33-34页 |
3.2.3 声发射观测系统 | 第34-35页 |
3.2.4 红外热像观测系统 | 第35-36页 |
3.2.5 数字散斑变形分析方法 | 第36页 |
3.3 红外热像仪数据处理 | 第36-41页 |
3.3.1 环境温度的估算 | 第36-37页 |
3.3.2 红外热像仪与其他设备的对时 | 第37-38页 |
3.3.3 热像仪噪声分析及去除 | 第38-41页 |
第4章 不同变形阶段的热场演化 | 第41-71页 |
4.1 不同变形阶段的划分 | 第42-47页 |
4.2 峰值前后的热场演化 | 第47-50页 |
4.3 亚失稳阶段热场演化 | 第50-63页 |
4.3.1 压性雁列断层 | 第50-54页 |
4.3.2 平直断层 | 第54-60页 |
4.3.3 拐折断层 | 第60-63页 |
4.4 失稳后的热场演化 | 第63-71页 |
第5章 失稳部位的识别 | 第71-77页 |
5.1 实验样本及条件 | 第71-72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72-75页 |
5.3 结论与讨论 | 第75-77页 |
第6章 准动态阶段的识别 | 第77-87页 |
6.1 实验样本及分析区域 | 第77-78页 |
6.2 实验结果 | 第78-84页 |
6.2.1 A时刻前后的热像增量图 | 第78页 |
6.2.2 A时刻前后温度变化的时间特征 | 第78-81页 |
6.2.3 A时刻前后温度变化的空间特征 | 第81-84页 |
6.3 讨论 | 第84-85页 |
6.3.1 A时刻前后的温度变化机制分析 | 第84页 |
6.3.2 实验结果在野外的应用 | 第84-85页 |
6.4 结论 | 第85-87页 |
第7章 断层变形失稳热场模型的初步建立及位移场的验证 | 第87-95页 |
7.1 断层变形失稳热场模型的初步建立 | 第87-89页 |
7.2 模型的位移场证据 | 第89-94页 |
7.2.1 实验设计 | 第89-90页 |
7.2.2 实验结果 | 第90-94页 |
7.3 结论与讨论 | 第94-95页 |
第8章 实验结果的野外应用 | 第95-109页 |
8.1 依兰-伊通断裂带地表温度变化分析 | 第95-102页 |
8.1.1 数据处理 | 第95-96页 |
8.1.2 处理结果 | 第96-101页 |
8.1.3 结论和讨论 | 第101-102页 |
8.2 汶川地震前后气象站地表温度分析 | 第102-109页 |
8.2.1 汶川地区构造背景 | 第103-104页 |
8.2.2 汶川附近气象台站地表温度变化分析 | 第104-108页 |
8.2.3 结论和讨论 | 第108-109页 |
第9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09-113页 |
9.1 主要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9.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| 第110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3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