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1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6-20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6-18页 |
二、选题目的 | 第18-19页 |
三、选题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文献述评 | 第20-32页 |
一、与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有关的综合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二、盛唐时期丝织品产地研究 | 第23-25页 |
三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管理研究 | 第25-26页 |
四、盛唐时期丝织品输出输入研究 | 第26-27页 |
五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商路研究 | 第27-29页 |
六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货币流通研究 | 第29-31页 |
七、“一带一路”大战略研究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研究规划 | 第32-35页 |
一、研究对象与目标 | 第32-33页 |
二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三、研究创新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概念的阐释 | 第35-41页 |
一、关于“盛唐(712-755年)”的时间界定 | 第36页 |
二、关于盛唐时期“丝织品外贸”的概念 | 第36-41页 |
第二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:产地分析 | 第41-51页 |
第一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的产地分布情况 | 第42-46页 |
一、盛唐时期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| 第42-43页 |
二、盛唐时期主要丝织品的种类分布 | 第43-44页 |
三、盛唐时期绢在地域上的等级分布 | 第44-46页 |
第二节 盛唐时期布、毛类纺织品的产地分布情况 | 第46-51页 |
一、盛唐时期布类纺织品的主要产地及种类分布 | 第46-48页 |
二、盛唐时期布类纺织品在地域上的等级分布 | 第48-49页 |
三、盛唐时期毛纺织品的主要产地及种类分布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:管理体系分析 | 第51-67页 |
第一节 唐代管理市场的制度体系 | 第51-57页 |
一、唐代管理市场的组织机构 | 第51-53页 |
二、唐代管理市场的法令 | 第53-55页 |
三、唐代管理市场的税收机制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盛唐政府对于丝织品外贸的管理措施 | 第57-67页 |
一、设置管理机构 | 第58-60页 |
二、实行“过所”制度 | 第60-64页 |
三、其他的一些限制政策 | 第64-67页 |
第四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:输出及输入分析 | 第67-87页 |
第一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的主要输出方式 | 第67-73页 |
一、通过朝贡贸易输出丝织品 | 第67-71页 |
二、通过互市贸易输出丝织品 | 第71-72页 |
三、通过民间贸易及走私活动输出丝织品 | 第72-73页 |
第二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的输出规模及产品种类 | 第73-81页 |
一、盛唐时期通过朝贡贸易输出丝织品的规模 | 第74-77页 |
二、盛唐时期通过互市贸易输出丝织品的规模 | 第77-79页 |
三、盛唐时期输出丝织品的主要种类 | 第79-81页 |
第三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中的产品输入 | 第81-87页 |
一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中输入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| 第81-83页 |
二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中输入产品的主要种类及规模 | 第83-85页 |
三、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中输入产品的特点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:商路分析 | 第87-103页 |
第一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的陆上线路 | 第87-95页 |
一、唐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主线:长安—凉州—敦煌—南亚、西亚和东欧诸国 | 第88-92页 |
二、唐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的附属线路:吐蕃道、草原丝绸之路 | 第92-95页 |
第二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的海上线路 | 第95-103页 |
一、东线:登州—新罗、高丽、日本道 | 第96-98页 |
二、南线:广州-越南-马六甲海峡-孟加拉湾-斯里兰卡-波斯湾 | 第98-103页 |
第六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:货币流通分析 | 第103-115页 |
第一节 盛唐时期的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| 第103-109页 |
一、盛唐时期“钱帛兼行”的基本币制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盛唐时期的主要货币政策 | 第104-108页 |
三、盛唐时期货币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| 第108-109页 |
第二节 盛唐丝织品外贸中的货币形态及绢价 | 第109-115页 |
一、以绢帛为代表的实物货币 | 第110-111页 |
二、唐“开元通宝”钱 | 第111页 |
三、民族钱币及外币 | 第111-113页 |
四、盛唐时期的绢价 | 第113-115页 |
第七章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对“一带一路”的借鉴意义 | 第115-128页 |
第一节 盛唐时期丝织品外贸发展的总体分析 | 第115-122页 |
一、丝织品产地覆盖面广,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政府的管理政策比较完善,但限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| 第116-117页 |
三、官方垄断丝织品输出,输出规模创唐代之最 | 第117-118页 |
四、陆上贸易为主,形成国内三大贸易圈 | 第118-120页 |
五、流通领域中货币多样化,未能形成“国际货币” | 第120-122页 |
第二节 盛唐丝织品外贸发展对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借鉴 | 第122-128页 |
一、坚持开放、包容的对外政策 | 第124页 |
二、确保商路的畅通 | 第124-125页 |
三、确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参与 | 第125页 |
四、坚持公平、合理的交易原则 | 第125-126页 |
五、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| 第126页 |
六、要做好顶层设计 | 第126-1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8-140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| 第140-141页 |
附录 | 第141-179页 |
致谢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