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| 第9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矿业资源型乡镇相关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乡镇政府建设的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评价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1.4.1 专门针对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的政府建设进行研究 | 第14页 |
1.4.2 对矿业资源型乡镇的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4.3 提出了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的“实践路径”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2.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内涵 | 第16页 |
2.1.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为乡镇政府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| 第16-17页 |
2.2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 | 第17页 |
2.2.2 新公共服务理论为乡镇政府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19-26页 |
3.1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及政府建设现状 | 第19-21页 |
3.1.1 辽西区情及矿业资源型乡镇现状 | 第19-20页 |
3.1.2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现状分析 | 第20-21页 |
3.2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现存问题 | 第21-23页 |
3.2.1 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职能而弱化社会管理职责 | 第22页 |
3.2.2 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运作而忽视公共服务提供 | 第22页 |
3.2.3 机构设置繁冗且专项服务部门缺欠 | 第22-23页 |
3.2.4 政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决策集权性与执行强制性 | 第23页 |
3.3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3.1 “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”的工作思维方式 | 第23-24页 |
3.3.2 以行政管制为主导的传统政府职能体系的惯性影响 | 第24页 |
3.3.3 机构设置过分强调层级对应而脱离实际需要 | 第24-25页 |
3.3.4 尚不完善的民主建设与监督机制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甘肃省砚峡乡政府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| 第26-30页 |
4.1 甘肃省砚峡乡政府建设的实践探索 | 第26-28页 |
4.1.1 砚峡乡政府组织机构与职能 | 第26页 |
4.1.2 砚峡乡政府建设的实践探索 | 第26-28页 |
4.2 甘肃省砚峡乡政府建设对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的启示 | 第28-30页 |
4.2.1 管制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变 | 第28页 |
4.2.2 结合乡镇实际确定政府职能 | 第28页 |
4.2.3 根据乡镇需要改革政府机构 | 第28-30页 |
第5章 辽西矿业资源型乡镇政府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0-37页 |
5.1 结合乡镇实际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| 第30-31页 |
5.1.1 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| 第30页 |
5.1.2 利用资金优势推进公共服务快速发展 | 第30-31页 |
5.1.3 根据实际需要加强农业与矿业专项服务 | 第31页 |
5.1.4 强化以治安和环保为核心的社会管理职能 | 第31页 |
5.2 以职能为基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| 第31-33页 |
5.2.1 以乡镇实际职能为基础调整机构设置 | 第32页 |
5.2.2 根据乡镇需要建立健全矿业服务部门 | 第32-33页 |
5.2.3 依据公务员制度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| 第33页 |
5.3 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 | 第33-34页 |
5.3.1 实现政府工作规范化与政务公开化 | 第33页 |
5.3.2 建立政府的政企民多方民主决策机制 | 第33-34页 |
5.3.3 提升政府服务与管理的执行能力 | 第34页 |
5.4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| 第34-37页 |
5.4.1 加强以村委和工会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 | 第34-35页 |
5.4.2 完善公众表达与监督问责机制 | 第35页 |
5.4.3 引导社会组织和矿企发挥积极作用 | 第35-37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37-38页 |
6.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| 第37页 |
6.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37页 |
6.3 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2-4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