闭环供应链中的生产批量计划与运输协调的优化方法
| 摘要 | 第5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1.2 钢铁工业流程中的逆向物流 | 第15-24页 |
| 1.2.1 原料准备阶段 | 第16-20页 |
| 1.2.2 钢铁冶炼阶段 | 第20-23页 |
| 1.2.3 钢铁轧制阶段 | 第23-24页 |
| 1.3 研究问题与路线 | 第24-27页 |
| 1.3.1 研究问题 | 第24-25页 |
| 1.3.2 研究路线 | 第25-27页 |
| 1.4 研究的成果 | 第27-28页 |
| 1.5 论文的结构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| 第30-42页 |
| 2.1 闭环供应链研究 | 第30-34页 |
| 2.1.1 废旧产品回收计划的研究 | 第32页 |
| 2.1.2 回收产品拆卸计划的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2.1.3 再制造生产计划的研究 | 第33-34页 |
| 2.2 动态批量问题研究 | 第34-37页 |
| 2.3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| 第37-40页 |
| 2.4 集成生产运输管理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2.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章 回收再制造的批量问题 | 第42-68页 |
| 3.1 问题的背景 | 第43-46页 |
| 3.1.1 废钢铁回收利用情况 | 第43-44页 |
| 3.1.2 冷轧废酸液循环利用情况 | 第44-45页 |
| 3.1.3 氧化铁红回收利用情况 | 第45-46页 |
| 3.2 回收再制造批量问题的一般形式 | 第46-52页 |
| 3.2.1 数学建模 | 第47-49页 |
| 3.2.2 最优解的性质 | 第49-52页 |
| 3.3 回收批量问题 | 第52-56页 |
| 3.3.1 报废批量问题 | 第52-53页 |
| 3.3.2 再制造批量问题 | 第53页 |
| 3.3.3 报废和再制造批量问题 | 第53-56页 |
| 3.4 生产和再制造批量问题 | 第56-59页 |
| 3.5 生产、报废和再制造的批量问题 | 第59-62页 |
| 3.6 实验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3.7 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第四章 带有全新回收品的批量问题 | 第68-80页 |
| 4.1 问题的背景 | 第68页 |
| 4.2 带有全新回收品的批量问题的一般形式 | 第68-74页 |
| 4.2.1 数学建模 | 第69-71页 |
| 4.2.2 最优解的性质 | 第71-74页 |
| 4.3 产能为常量的问题 | 第74-75页 |
| 4.4 生产费用为递减的问题 | 第75-77页 |
| 4.5 实验分析 | 第77-78页 |
| 4.6 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五章 考虑回收品载重影响的车辆路径问题 | 第80-92页 |
| 5.1 问题的背景 | 第80-81页 |
| 5.2 数学建模 | 第81-83页 |
| 5.3 基于划分的遗传算法设计 | 第83-89页 |
| 5.3.1 适值计算 | 第88页 |
| 5.3.2 后代选择 | 第88页 |
| 5.3.3 交叉 | 第88-89页 |
| 5.3.4 变异 | 第89页 |
| 5.4 实验分析 | 第89-91页 |
| 5.5 小结 | 第91-92页 |
| 第六章 考虑回收品时限影响的车辆路径问题 | 第92-110页 |
| 6.1 问题的背景 | 第93-94页 |
| 6.2 时间窗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| 第94-96页 |
| 6.3 数学建模 | 第96-98页 |
| 6.4 求解VRPFTW的两阶段算法 | 第98-104页 |
| 6.4.1 VRPTW-α | 第99-100页 |
| 6.4.2 服务改进问题 | 第100-104页 |
| 6.5 服务质量的设定 | 第104-105页 |
| 6.6 实验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| 6.7 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| 第七章 闭环供应链中的运输与库存的协调优化问题 | 第110-120页 |
| 7.1 问题的背景 | 第110-111页 |
| 7.2 数学建模 | 第111-113页 |
| 7.3 多周期运输与库存协调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| 7.4 基于分层树的启发式算法 | 第114-117页 |
| 7.4.1 分层树 | 第115-116页 |
| 7.4.2 算法描述 | 第116-117页 |
| 7.5 实验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| 7.6 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|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20-1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2-132页 |
| 致谢 | 第132-13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34-136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