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

不同类型清热中药的抑菌作用特点比较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 序言第13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清热中药治疗抗感染的疾病中的应用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人体菌群失调的简介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清热中药治疗人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中药抑菌活性的评价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抑菌机理第17-19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-20页
第二章 清热中药对细菌增殖率的影响第20-32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0-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溶液制备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培养基制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菌种培养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细菌浓度标准曲线制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清热中药对3株细菌的体外增殖活性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细菌浓度标准曲线绘制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清热中药对3种细菌体外增殖活性影响第27-30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不同类型清热中药体外抑菌作用特点比较研究第32-48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2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液的制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清热中药对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清热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模型的建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统计学方法第34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3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清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最适生长曲线拟合方程的确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清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一级模型的建立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生长曲线的参数比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清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二级模型的建立第44-46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6-47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清热复方对抗生素的抑菌增效作用研究第48-61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48-49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的制备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MIC与FIC的测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清热复方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清热复方对菌体细胞膜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清热复方对菌体可溶性糖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清热复方对菌体磷代谢的测定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清热复方对菌体的细胞壁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清热复方对菌体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统计学处理第53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微量棋盘稀释法实验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清热复方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清热复方对菌体细胞膜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经清热复方处理后培养液中总糖浓度的变化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清热复方对菌体磷代谢的影响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清热复方对菌体的细胞壁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清热复方对菌体可溶性蛋白合成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60-61页
第五章 含清热中药的MRS优化培养基的研究第61-70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61-62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生长因子的制备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活化菌株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长周期及pH变化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优化培养基的方法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测定方法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单因素考察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正交实验设计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验证试验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培养基优化前后嗜酸乳杆菌生长曲线的对比第63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生长曲线及pH的变化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优化培养基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验证试验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优化培养基后嗜酸乳杆菌的生长曲线第68-69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9-70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-72页
    全文总结第70-71页
    展望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-80页
致谢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改良辅料Ⅰ复方木鳖子缓释片的研究
下一篇:薄荷醇在Caco-2细胞模型中的促吸收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