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光电催化还原CO_2 | 第15-17页 |
1.2.1 电催化 | 第15-16页 |
1.2.2 光催化 | 第16页 |
1.2.3 光电催化还原CO_2 | 第16-17页 |
1.3 CO_2光电催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3.1 单独采用半导体 | 第18页 |
1.3.2 负载或悬浮过渡金属颗粒 | 第18页 |
1.3.3 负载或溶解过渡金属配合物 | 第18-20页 |
1.4 CuInS_2半导体材料 | 第20-23页 |
1.4.1 CuInS_2的基本性质 | 第20-21页 |
1.4.2 CuInS_2的制备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5 CuS和CuO半导体材料 | 第23-24页 |
1.5.1 CuS的基本性质 | 第23页 |
1.5.2 CuO的基本性质 | 第23-24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、意义和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6.2 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6.3 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旋涂法制备CuInS_2薄膜和光电催化还原CO_2 | 第26-36页 |
2.1 旋涂法制备CuInS_2薄膜 | 第26-30页 |
2.1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2.1.2 实验原料和设备 | 第27-28页 |
2.1.3 旋涂法制备CuInS_2薄膜 | 第28-29页 |
2.1.4 工艺流程图 | 第29-30页 |
2.2 光电催化还原CO_2 | 第30-32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30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.3 实验装置 | 第31页 |
2.2.4 CuInS_2薄膜还原电位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
2.2.5 光电催化还原CO_2反应 | 第32页 |
2.2.6 产物产量分析 | 第32页 |
2.3 表征与测试 | 第32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不同制备条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| 第36-50页 |
3.1 不同制备条件的总结 | 第36-37页 |
3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8页 |
3.2.1 CuInS_2薄膜还原电位的选择 | 第37页 |
3.2.2 前驱体溶液浓度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3.2.3 硫粉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4 旋涂转速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5 InCl_3的量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6 CuCl_2的量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2.7 退火温度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2.8 430℃时,前驱体不同配比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2.9 还原反应时间对甲醇产量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薄膜结构对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50-64页 |
4.1 反应时间对薄膜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4.1.1 反应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1.2 反应前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1.3 反应前后的拉曼图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2 前驱体不同配比对薄膜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| 第54-62页 |
4.2.1 能量色散谱分析 | 第54页 |
4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.3 反应前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2.4 反应前后的拉曼光谱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2.5 反应前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57-60页 |
4.2.6 荧光光谱图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5.1 结论 | 第64页 |
5.2 建议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作者及导师简介 | 第72-74页 |
附件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