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、内容及研究路径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3 研究路径 | 第17-19页 |
2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9-24页 |
2.1 财务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1.1 产权理论 | 第19页 |
2.1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3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0页 |
2.2 财务绩效评价概述 | 第20-24页 |
2.2.1 财务绩效评价的含义 | 第20-21页 |
2.2.2 财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3 财务绩效评价的应用价值 | 第22-24页 |
3 煤炭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4-36页 |
3.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1.1 客观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1.2 科学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1.3 全面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1.4 一致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1.5 可获得性原则 | 第24页 |
3.1.6 代表性原则 | 第24-25页 |
3.2 指标的初选 | 第25-26页 |
3.2.1 盈利能力 | 第25页 |
3.2.2 偿债能力 | 第25页 |
3.2.3 运营能力 | 第25-26页 |
3.2.4 成长能力 | 第26页 |
3.2.5 现金流量能力 | 第26页 |
3.3 指标的二次筛选 | 第26-31页 |
3.3.1 指标二次筛选的方法和模型 | 第27页 |
3.3.2 指标二次筛选的思路和步骤 | 第27-28页 |
3.3.3 指标二次筛选的实证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4 煤炭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赋权 | 第31-36页 |
3.4.1 赋权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4.2 改进后的CRITIC赋权法 | 第32-33页 |
3.4.3 实证分析 | 第33-36页 |
4 煤炭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灰色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36-40页 |
4.1 评价的基本思路 | 第36页 |
4.2 评价的方法和模型 | 第36-37页 |
4.3 煤炭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7-40页 |
4.3.1 标杆上市公司与对比上市公司比较数列的确定 | 第37-38页 |
4.3.2 关联系数的计算 | 第38页 |
4.3.3 关联度的计算 | 第38页 |
4.3.4 时间维度的引入及赋权 | 第38-39页 |
4.3.5 动态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评价结果 | 第39-40页 |
5 财务绩效灰色评价实证分析 | 第40-47页 |
5.1 样本的选择与说明 | 第40-41页 |
5.2 参考数列及参评数列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5.3 关联系数的计算 | 第42-44页 |
5.4 关联度的计算 | 第44页 |
5.5 时间维度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5.6 动态综合关联度的计算及评价结果 | 第45页 |
5.7 动态综合评价排名 | 第45-47页 |
6 结论和建议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-48页 |
6.2 建议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附录 | 第5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