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契机 | 第9页 |
1.1.2 社会良好公共秩序的形成呼吁公共精神 | 第9-10页 |
1.1.3 自媒体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产生重要影响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2 自媒体、公共精神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相关概念分析 | 第15-25页 |
2.1 自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| 第15-19页 |
2.1.1 自媒体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2.1.2 自媒体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2.1.3 自媒体的主要形式 | 第18-19页 |
2.2 自媒体时代公共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| 第19-23页 |
2.2.1 公共精神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2.2 公共精神的特点与功能 | 第20-22页 |
2.2.3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精神 | 第22-23页 |
2.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3.1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 | 第23页 |
2.3.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内容 | 第23-25页 |
3 自媒体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的时代特点与作用 | 第25-29页 |
3.1 自媒体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3.1.1 渗透性 | 第25页 |
3.1.2 便捷性 | 第25-26页 |
3.1.3 隐匿性 | 第26页 |
3.1.4 动态性 | 第26页 |
3.2 自媒体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| 第26-29页 |
3.2.1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信息资源 | 第26-27页 |
3.2.2 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载体创新 | 第27页 |
3.2.3 有助于开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新环境 | 第27-28页 |
3.2.4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传播教育时效性 | 第28-29页 |
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问题及其原因 | 第29-37页 |
4.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机遇与挑战 | 第29-32页 |
4.1.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机遇 | 第29-30页 |
4.1.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挑战 | 第30-32页 |
4.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4.2.1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主体不明 | 第32-33页 |
4.2.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效果不理想 | 第33页 |
4.2.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学生积极性不高 | 第33-34页 |
4.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3.1 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3.2 高校教育合力较弱 | 第35-36页 |
4.3.3 大学生自身因素 | 第36-37页 |
5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对策 | 第37-45页 |
5.1 从国家层面构建自媒体融入公共管理机制 | 第37-39页 |
5.1.1 建立自媒体的管理机制 | 第37页 |
5.1.2 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| 第37-38页 |
5.1.3 加强自媒体传播法规和伦理规范建设 | 第38-39页 |
5.2 从社会层面引导自媒体在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价值 | 第39-40页 |
5.2.1 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| 第39页 |
5.2.2 以建设社会公德为目标 | 第39-40页 |
5.2.3 以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为依托 | 第40页 |
5.3 从学校层面加强自媒体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的运用和管理 | 第40-42页 |
5.3.1 发挥自媒体的宣传优势 | 第40-41页 |
5.3.2 运用自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| 第41页 |
5.3.3 加强校园自媒体管理 | 第41-42页 |
5.4 从个人层面发挥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公共精神培育中的主体作用 | 第42-45页 |
5.4.1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,遵守公序良俗 | 第42-43页 |
5.4.2 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,培育社会公德 | 第43-44页 |
5.4.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,维护公共秩序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