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用地规模增长与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并存的现象明显 | 第9页 |
·江苏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| 第9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不合理,农村居民点问题突出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有利于控制建设用地非理性扩展 | 第10页 |
·有利于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| 第10页 |
·研究对象上具有典型性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价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·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体系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·"精明增长"理论 | 第18页 |
·"反规划"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城乡统筹理论 | 第19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2000年以来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| 第20-40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20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| 第20-25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格局情况 | 第20-22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规模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区域差异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历年动态变化分析 | 第25-32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历年动态变化分析 | 第25-31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| 第32-40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南强北弱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及模拟预测分析 | 第40-62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素及主要驱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-50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素分析 | 第40-48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作用力测度 | 第48-50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情景模拟预测分析 | 第50-62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模型建立 | 第50-53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情景模拟预测 | 第53-62页 |
第五章 基于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不同类型驱动力的模型建立 | 第62-73页 |
·模糊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| 第62-64页 |
·确定分类对象及样本数据标准化 | 第62-63页 |
·建立模糊相似关系矩阵 | 第63页 |
·求取模糊等价矩阵 | 第63-64页 |
·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的模糊聚类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64-65页 |
·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变化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的模糊聚类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驱动力模型的建立 | 第66-73页 |
第六章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问题分析及调控战略研究 | 第73-80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的问题分析 | 第73-76页 |
·建设用地快速增加,耕地逐年减少 | 第73-74页 |
·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合理,土地浪费严重 | 第74-75页 |
·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| 第75页 |
·城乡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不高,且区域差异明显 | 第75-76页 |
·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的调控目标 | 第76-77页 |
·城镇用地合理扩展,农村居民点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 | 第76页 |
·全面提高各类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 | 第76-77页 |
·借鉴"反规划"思想,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有机组合,合理布局 | 第77页 |
·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规模,统筹城乡发展,打破城乡二元用地结构 | 第77页 |
·不同驱动模型下的城乡建设用地调控模式 | 第77-80页 |
第七章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调控的政策建议 | 第80-86页 |
·以保护耕地为前提,实行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的整体控制 | 第80-81页 |
·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,采取"飞地"式的平衡策略 | 第81页 |
·重视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与区域性,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 | 第81-82页 |
·以"精明增长"理念为指导,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 | 第82-83页 |
·合理引导经济发展,优化产业结构,打造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土地利用新模式 | 第83-84页 |
·加快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工作,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| 第84-86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86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