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15-26页 |
1.2.1 高等植物开花研究 | 第15-20页 |
1.2.2 竹子开花研究进展 | 第20-26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6页 |
1.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26-27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毛竹花期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8-36页 |
2.1 试验地自然概况 | 第28-29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2.1 试验取材 | 第29页 |
2.2.2 毛竹花芽石蜡切片制作 | 第29-3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4页 |
2.3.1 花序的形态结构 | 第30页 |
2.3.2 小花的形态结构 | 第30-32页 |
2.3.3 不同发育时期花的解剖特征 | 第32-34页 |
2.4 讨论 | 第34-35页 |
2.5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毛竹花发育的转录组及表达谱 | 第36-59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7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37-40页 |
3.2.1 仪器设备 | 第37页 |
3.2.2 试剂 | 第37页 |
3.2.3 RNA样品的提取与检测 | 第37页 |
3.2.4 转录组测序 | 第37-38页 |
3.2.5 表达谱测序 | 第38-39页 |
3.2.6 cDNA第一链的合成 | 第39页 |
3.2.7 qRT-PCR反应体系及运行程序 | 第39-40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3页 |
3.3.1 转录组测序 | 第40-45页 |
3.3.2 表达谱测序 | 第45-52页 |
3.3.3 不同发育时期毛竹花表达谱差异基因的验证 | 第52-53页 |
3.4 讨论 | 第53-58页 |
3.4.1 128 条代谢途径的聚类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4.2 毛竹花发育相关的抗逆基因及转录因子 | 第54-56页 |
3.4.3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| 第56-58页 |
3.5 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毛竹花发育关键基因PHEDOF-1、PHEMADS-14 的功能分析 | 第59-98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60页 |
4.2 试验仪器与试剂 | 第60-61页 |
4.2.1 仪器设备 | 第60页 |
4.2.2 药品和试剂 | 第60-61页 |
4.3 试验方法 | 第61-77页 |
4.3.1 PheDof-1 和Phe MADS-1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1页 |
4.3.2 Real Time PCR | 第61页 |
4.3.3 Western Blot | 第61-67页 |
4.3.4 原位杂交 | 第67-77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95页 |
4.4.1 PheDof-1 和Phe MADS-1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77-81页 |
4.4.2 PheDof-1 和Phe MADS-14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| 第81页 |
4.4.3 Western Blot | 第81-87页 |
4.4.4 原位杂交 | 第87-95页 |
4.5 讨论 | 第95-97页 |
4.6 小结 | 第97-9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2页 |
5.1 结论 | 第98-100页 |
5.1.1 毛竹花期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98页 |
5.1.2 毛竹花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| 第98-99页 |
5.1.3 不同花发育时期表达谱测序及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| 第99-100页 |
5.1.4 毛竹花发育关键基因PheDof-1、Phe MADS-14 的功能分析 | 第100页 |
5.2 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7页 |
附录 | 第117-121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