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害论文

玉米抗黄曲霉菌种质筛选及抗性相关途径挖掘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第12-13页
1 文献综述第13-23页
    1.1 玉米种质的类型及地理分布第13页
    1.2 玉米产业的发展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玉米受黄曲霉菌污染的因素及防控措施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玉米受黄曲霉菌污染的因素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防控黄曲霉菌污染的措施第14-15页
    1.4 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黄曲霉菌生物学特性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黄曲霉毒素及理化特性第15-16页
    1.5 黄曲霉菌的危害第16-17页
    1.6 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7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薄层层析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荧光光度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酶联免疫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5 高效液相质谱法第19页
    1.8 玉米抗黄曲霉菌研究进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抗性种质筛选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抗性相关基因和蛋白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8.3 信号分子与途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8.4 QTL与GWAS关联分析第21-23页
2 引言第23-24页
    2.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页
    2.2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3 材料与方法第24-31页
    3.1 菌种与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  3.2 培养基及试剂第24页
    3.3 酶与试剂第24页
    3.4 主要仪器设备第24-25页
    3.5 方法与步骤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黄曲霉菌的活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不同温度、水活度条件下黄曲霉菌的生长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不同温度、水活度条件下黄曲霉菌产毒量的检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玉米接种黄曲霉菌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抗性等级划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HPLC检测玉米籽粒AFB1含量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7 高抗、高感材料的种植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8 qPCR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9 GFP定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0 黄曲霉菌侵染玉米的动态观察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1 GWAS关联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2 抗、感材料多肽组实验第30-31页
4 结果与分析第31-45页
    4.1 温度、水活度对黄曲霉菌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温度、水活度对黄曲霉菌生长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温度、水活度对黄曲霉产毒量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4.2 KSA筛选结果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侵染等级的计算与统计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高抗、高感材料的毒素检测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高抗、高感材料物候性特征第35-37页
    4.3 qPCR结果第37-38页
    4.4 GFP定量第38页
    4.5 玉米受黄曲霉菌侵染动态第38-39页
    4.6 GWAS关联分析结果第39-42页
    4.7 多肽组学分析结果第42-44页
    4.8 综合GWAS多肽组分析结果第44-45页
5 讨论第45-46页
    5.1 玉米抗黄曲霉筛选体系的建立第45页
    5.2 玉米中抗黄曲霉相关途径挖掘第45-46页
6 结论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3页
个人简介第53-54页
附录第54-61页
    附图 1:多肽组学显著蛋白GO注释及KEGG pathway结果第54-55页
    附表 1:显著位点基因GO注释第55-59页
    附图 2:氰基氨基酸代谢途径第59-60页
    附图 3: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第60-61页
    附页:黄曲霉毒素处理方法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低胆固醇猪油曲奇饼干的研制及其货架期预测
下一篇:基于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--以升金湖湿地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