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水盆地北部煤层气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
| 摘要 | 第4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1 引言 | 第13-29页 |
| 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4页 |
| 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1.4 研究思路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| 1.5 主要工作量 | 第27页 |
| 1.6 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|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29-41页 |
| 2.1 沁水盆地 | 第29-34页 |
| 2.2 寺家庄煤层气区块地质概况 | 第34-39页 |
| 2.3 样品采集 | 第39-40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3 沁水盆地煤中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| 第41-63页 |
| 3.1 研究方法 | 第41-45页 |
| 3.2 煤的显微组分和碳氮同位素组成 | 第45-52页 |
| 3.3 煤层气和煤同位素组成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| 3.4 煤层内的同位素组成变化 | 第53-56页 |
| 3.5 石炭-二叠纪煤层碳同位素值垂向变化及对比 | 第56-57页 |
| 3.6 石炭-二叠纪大气CO_2碳同位素组成 | 第57-60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3页 |
| 4 沁水盆地北部煤层气的成因 | 第63-79页 |
| 4.1 研究方法 | 第64页 |
| 4.2 煤层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成因及其联系 | 第64-71页 |
| 4.3 煤层氮气的成因 | 第71-74页 |
| 4.4 寺家庄太原组煤层气成因的综合判断 | 第74-76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9页 |
| 5 岩溶陷落柱对地下水及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| 第79-97页 |
| 5.1 研究方法 | 第79-80页 |
| 5.2 产出水的矿化度特征 | 第80页 |
| 5.3 产出水中离子类型和含量分析 | 第80-85页 |
| 5.4 岩溶陷落柱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| 5.5 岩溶陷落柱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| 第87-94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| 6 煤层气地球化学参数平面变化及富集区预测 | 第97-111页 |
| 6.1 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判别 | 第97-99页 |
| 6.2 寺家庄煤层气(水)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| 第99-104页 |
| 6.3 煤层气富集区的预测模型 | 第104-109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9页 |
| 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31-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