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选矿论文--选矿流程与方法论文--浮游选矿论文

熔分钛渣中黑钛石晶体与表面性质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1页
    1.1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的资源特点第17-19页
    1.2 高炉流程处理钛磁铁矿精矿工艺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炉流程处理钛磁铁矿精矿工艺特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炉渣中钛的回收利用第19-21页
    1.3 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-电炉熔分工艺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直接还原-电炉熔分工艺流程特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熔分钛渣中钛组分的回收利用第22-25页
    1.4 浮选法回收熔分钛渣中的钛矿物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黑钛石的产生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黑钛石晶体及浮选研究现状第26-27页
    1.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论文研究的科学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-31页
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与原料第31-51页
    2.1 试验药剂及设备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药剂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设备第31页
    2.2 试验及分析测试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2.3 理论计算平台第34-36页
    2.4 熔分钛渣性质研究第36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化学多元素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XRD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岩矿鉴定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MLA分析第37-48页
    2.5 黑钛石单矿物性质研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化学多元素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XRD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黑钛石单矿物纯度计算第49页
    2.6 实验中其它矿物原料性质研究第49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第三章 冷却过程对黑钛石晶体形成的影响第51-61页
    3.1 熔分钛渣高温缓冷过程中的矿相重构行为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升降温曲线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结晶粒度及结晶量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晶体生长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元素迁移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结晶机理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3.2 缓冷过程中镁在黑钛石晶体生长中的作用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XRD表征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配位化学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四章 黑钛石理想晶体及含镁黑钛石晶体电子结构研究第61-71页
    4.1 黑钛石理想晶体Ti_3O_5的电子结构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Ti_3O_5计算模型的构建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Ti_3O_5能带结构与态密度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Ti_3O_5原子与键的布居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Ti_3O_5差分电荷密度分布第64-65页
    4.2 含镁黑钛石晶体MgTi_2O_5的电子结构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MgTi_2O_5计算模型的构建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MgTi_2O_5能带结构与态密度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MgTi_2O_5原子与键的布居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MgTi_2O_5差分电荷密度分布第68-69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五章 黑钛石的表面性质与单一组元体系中的可浮性第71-85页
    5.1 矿物表面原子丰度第71-74页
    5.2 矿物表面的化学键第74页
    5.3 矿物表面荷电机理与表面电性第74-75页
    5.4 矿物表面溶解性第75-76页
    5.5 含镁黑钛石MgTi_2O_5表面的电子结构和性质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计算模型的构建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MgTi_2O_5(110)面的电子结构和性质第78-79页
    5.6 单一组元浮选体系中黑钛石的可浮性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油酸钠溶液中黑钛石的可浮性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水杨羟肟酸溶液中黑钛石的可浮性第81-82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82-85页
第六章 黑钛石表面对油酸钠的吸附特性第85-97页
    6.1 油酸钠的溶液化学第85-87页
    6.2 油酸钠对黑钛石表面电性的影响第87页
    6.3 油酸钠在黑钛石表面的吸附量第87-89页
    6.4 黑钛石表面与油酸钠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6.5 黑钛石表面与油酸钠作用的拉曼光谱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6.6 黑钛石表面与油酸钠作用的XPS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6.7 黑钛石表面吸附油酸钠的DFT研究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计算方法与吸附模型的建立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7.2 油酸根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7.3 油酸根的吸附对黑钛石表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94-97页
第七章 黑钛石表面对水杨羟肟酸的吸附特性第97-113页
    7.1 SHA的溶液化学第97-99页
    7.2 SHA对黑钛石表面电性的影响第99页
    7.3 SHA在黑钛石表面的吸附量第99-100页
    7.4 黑钛石表面与SHA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7.5 黑钛石表面与SHA作用的拉曼光谱分析第101-102页
    7.6 黑钛石表面与SHA作用的SEM-EDS及XPS分析第102-105页
    7.7 黑钛石表面吸附SHA的DFT研究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   7.7.1 计算方法与吸附模型的建立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7.7.2 水杨羟肟酸根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7.7.3 水杨羟肟酸根在黑钛石表面的传统吸附构型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7.7.4 水杨羟肟酸根在黑钛石表面的"临近位点"吸附构型第108-112页
    7.8 本章小结第112-113页
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13-117页
    8.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13-115页
    8.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5-117页
参考文献第117-131页
致谢第131-133页
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33-135页
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35-136页
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、奖励及所做的党团工作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连多硫酸盐对硫代硫酸盐浸金过程的影响及调控研究
下一篇:空场嗣后充填连续开采胶结体强度模型及其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