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1 引言 | 第13-2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市政债券的概念界定 | 第18-24页 |
1.2.1 与市政债券相关的若干概念 | 第18-20页 |
1.2.2 市政债券的概念和特征 | 第20-23页 |
1.2.3 本文对我国市政债券的范围界定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1.4 本论文创新和不足 | 第26-28页 |
1.4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7-28页 |
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28-46页 |
2.1 西方国家政府债券融资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1.1 国家公债理论 | 第28-30页 |
2.1.2 财政联邦制 | 第30-31页 |
2.1.3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32-36页 |
2.2.1 关于地方政府债券问题研究 | 第32-33页 |
2.2.2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 | 第33-35页 |
2.2.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及制度建设研究 | 第35-36页 |
2.3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36-44页 |
2.3.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| 第36-39页 |
2.3.2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研究 | 第39-41页 |
2.3.3 关于市政债券发行时机、条件和模式研究 | 第41-43页 |
2.3.4 关于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研究 | 第43-44页 |
2.4 文献评价 | 第44-46页 |
2.4.1 国内外研究特色 | 第44页 |
2.4.2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突破点 | 第44-46页 |
3 新形势下市政债券发行的现状分析 | 第46-69页 |
3.1 我国市政债券发展的曲折历程 | 第46-51页 |
3.1.1 建国初期—1995 年市政债券的零星发行阶段 | 第46-47页 |
3.1.2 1995—2009 年市政债券全面禁止阶段 | 第47-48页 |
3.1.3 2009—2013 年市政债券实践探索阶段 | 第48-50页 |
3.1.4 2014 年以来市政债券自主发行阶段 | 第50-51页 |
3.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背景 | 第51-60页 |
3.2.1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客观存在 | 第51-56页 |
3.2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蕴含巨大风险 | 第56-58页 |
3.2.3 中央代理地方债券暴露的问题 | 第58-59页 |
3.2.4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| 第59-60页 |
3.3 新《预算法》背景下市政债券发行面临的风险 | 第60-69页 |
3.3.1 新《预算法》赋予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权的意义 | 第60-61页 |
3.3.2 2014 年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现状 | 第61-64页 |
3.3.3 市政债券自主发行的风险分析 | 第64-69页 |
4 市政债券的信用风险分析 | 第69-94页 |
4.1 信用风险的一般分析 | 第69-75页 |
4.1.1 信用、风险与信用风险辨析 | 第69-71页 |
4.1.2 信用风险的内涵 | 第71-73页 |
4.1.3 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基础 | 第73-75页 |
4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及其来源 | 第75-80页 |
4.2.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界定 | 第75-77页 |
4.2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| 第77-80页 |
4.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 | 第80-90页 |
4.3.1 地方政府举债的适度规模 | 第80-83页 |
4.3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——过度举债 | 第83-84页 |
4.3.3 基于财政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过度举债行为分析 | 第84-90页 |
4.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传导路径 | 第90-94页 |
4.4.1 政府体系传导 | 第91-92页 |
4.4.2 金融机构传导 | 第92页 |
4.4.3 证券市场传导 | 第92-93页 |
4.4.4 宏观经济传导 | 第93-94页 |
5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| 第94-121页 |
5.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| 第94-100页 |
5.1.1 模型的选择 | 第95-97页 |
5.1.2 模型的构建 | 第97-99页 |
5.1.3 研究设计 | 第99-100页 |
5.2 北京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00-108页 |
5.2.1 财政收入预测 | 第101-103页 |
5.2.2 担保比例及可担保财政收入的确定 | 第103页 |
5.2.3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| 第103-104页 |
5.2.4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| 第104-107页 |
5.2.5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07-108页 |
5.3 江西省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08-113页 |
5.3.1 江西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| 第108-110页 |
5.3.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| 第110页 |
5.3.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| 第110-112页 |
5.3.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12-113页 |
5.4 宁夏自治区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13-118页 |
5.4.1 财政收入预测与可担保财政收入确定 | 第114-115页 |
5.4.2 参数 μ 及 σ 的确定 | 第115页 |
5.4.3 理论违约率的计算 | 第115-117页 |
5.4.4 确定安全发债规模 | 第117-118页 |
5.5 实证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| 第121-135页 |
6.1 国外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典型模式 | 第121-130页 |
6.1.1 美国市政债券管理——制度约束模式 | 第121-126页 |
6.1.2 日本市政债券管理——合作协商模式 | 第126-128页 |
6.1.3 英国市政债券管理——规则指引模式 | 第128-129页 |
6.1.4 巴西市政债券管理——行政控制模式 | 第129-130页 |
6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总结 | 第130-134页 |
6.2.1 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控制举债规模 | 第130-132页 |
6.2.2 设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举债程序 | 第132-133页 |
6.2.3 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| 第133-134页 |
6.3 借鉴与启示 | 第134-135页 |
7 我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| 第135-149页 |
7.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 | 第135-137页 |
7.1.1 信用风险控制的内涵 | 第135-136页 |
7.1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| 第136-137页 |
7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重点——以规模控制为主 | 第137-139页 |
7.3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外部环境建设 | 第139-144页 |
7.3.1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防控制度 | 第139-142页 |
7.3.2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监管框架体系 | 第142-144页 |
7.4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完善 | 第144-147页 |
7.4.1 匹配地方政府财权事权 | 第144-145页 |
7.4.2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| 第145-146页 |
7.4.3 硬化财政预算约束 | 第146-147页 |
7.4.4 强化地方政府信用的外部监督 | 第147页 |
7.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救济与偿债保障 | 第147-149页 |
8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| 第149-154页 |
8.1 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149-152页 |
8.1.1 地方政府发债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149页 |
8.1.2 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最优选择 | 第149页 |
8.1.3 财政收支风险是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源 | 第149-150页 |
8.1.4 过度融资行为是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| 第150页 |
8.1.5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具有多重传导路径 | 第150-151页 |
8.1.6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| 第151-152页 |
8.1.7 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应以“举债规模”为控制重点 | 第152页 |
8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52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5页 |
附录A 北京市财政收入预测 | 第165-168页 |
附录B 江西省财政收入预测 | 第168-171页 |
附录C 宁夏自治区财政收入预测 | 第171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175-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