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导论 | 第13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8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2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26页 |
1.2.1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| 第18-23页 |
1.2.2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| 第23-26页 |
1.3 研究目标、思路、方法与结构 | 第26-29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26-27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27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1.3.4 文章结构 | 第28-29页 |
1.4 文章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9-31页 |
1.4.1 创新 | 第29-30页 |
1.4.2 不足 | 第30-31页 |
2 理论基础分析 | 第31-46页 |
2.1 宏观经济学理论 | 第31-35页 |
2.1.1 IS-LM模型 | 第31-34页 |
2.1.2 丁伯根法则 | 第34-35页 |
2.2 微观经济学理论 | 第35-38页 |
2.2.1 一般均衡原理 | 第35-36页 |
2.2.2 无套利原理 | 第36页 |
2.2.3 纯预期理论 | 第36页 |
2.2.4 市场分割理论 | 第36-37页 |
2.2.5 随机过程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3 财政学理论 | 第38-44页 |
2.3.1 西方国债理论体系 | 第38-39页 |
2.3.2 中国国债理论体系 | 第39-41页 |
2.3.3 国债管理理论 | 第41-44页 |
2.4 金融学理论 | 第44-46页 |
2.4.1 古典利率理论 | 第44-45页 |
2.4.2 凯恩斯利率理论 | 第45页 |
2.4.3 新古典综合派利率理论 | 第45页 |
2.4.4 借贷资金利率理论 | 第45-46页 |
3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功能及影响因素 | 第46-78页 |
3.1 基准利率及其地位 | 第46-49页 |
3.1.1 基准利率及其特征 | 第46-47页 |
3.1.2 中国利率种类及利率市场化进程 | 第47-49页 |
3.2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类型及构建模型 | 第49-63页 |
3.2.1 国债收益率曲线类型 | 第49-52页 |
3.2.2 流动性偏好理论 | 第52-53页 |
3.2.3 国债收益率曲线构建模型和数据源 | 第53-63页 |
3.3 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功能及特征分析 | 第63-74页 |
3.3.1 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金融定价功能分析 | 第63-65页 |
3.3.2 国债收益率曲线传递性分析 | 第65-71页 |
3.3.3 国债收益率曲线特征分析 | 第71-74页 |
3.4 国债二级市场对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功能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3.4.1 国债二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 | 第74-75页 |
3.4.2 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国债二级市场的关系 | 第75-78页 |
4 中国国债二级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78-97页 |
4.1 国债市场发展历程 | 第78-81页 |
4.1.1 第一阶段 | 第78页 |
4.1.2 第二阶段 | 第78-79页 |
4.1.3 第三阶段 | 第79-80页 |
4.1.4 第四阶段 | 第80-81页 |
4.2 国债市场现状 | 第81-89页 |
4.2.1 发行制度 | 第81-82页 |
4.2.2 市场框架 | 第82-84页 |
4.2.3 市场规模 | 第84-85页 |
4.2.4 交易制度与工具 | 第85-86页 |
4.2.5 基础设施建设 | 第86-87页 |
4.2.6 对外开放 | 第87-88页 |
4.2.7 金融功能 | 第88-89页 |
4.3 国债二级市场问题分析 | 第89-97页 |
4.3.1 法律制度方面 | 第89-91页 |
4.3.2 发行制度方面 | 第91-92页 |
4.3.3 交易制度方面 | 第92-93页 |
4.3.4 联通效率方面 | 第93页 |
4.3.5 市场流动性方面 | 第93-94页 |
4.3.6 相关金融产品方面 | 第94-95页 |
4.3.7 投资者基础方面 | 第95-97页 |
5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97-121页 |
5.1 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制历程 | 第97-103页 |
5.2 国债收益率曲线现状及应用 | 第103-106页 |
5.2.1 编制技术 | 第103-104页 |
5.2.2 市场基础 | 第104页 |
5.2.3 实际应用 | 第104-106页 |
5.3 国债收益率曲线问题分析 | 第106-121页 |
5.3.1 市场条件方面 | 第107-114页 |
5.3.2 编制技术方面 | 第114-118页 |
5.3.3 制度条件和应用方面 | 第118-121页 |
6 典型国家国际借鉴 | 第121-139页 |
6.1 典型发达国家 | 第121-126页 |
6.1.1 美国 | 第121-125页 |
6.1.2 英国 | 第125-126页 |
6.2 典型发展中国家 | 第126-134页 |
6.2.1 韩国 | 第126-129页 |
6.2.2 马来西亚 | 第129-131页 |
6.2.3 印度 | 第131-133页 |
6.2.4 菲律宾 | 第133-134页 |
6.3 借鉴启示与根源分析 | 第134-139页 |
6.3.1 国际借鉴启示 | 第135-136页 |
6.3.2 问题根源分析 | 第136-139页 |
7 发展目标及政策建议 | 第139-157页 |
7.1 发展目标分析 | 第139-140页 |
7.1.1 提高流动性 | 第139页 |
7.1.2 完善法律制度 | 第139页 |
7.1.3 加强国际化 | 第139-140页 |
7.2 中国国债二级市场建设政策建议 | 第140-152页 |
7.2.1 法律制度方面 | 第140-142页 |
7.2.2 发行制度方面 | 第142-143页 |
7.2.3 交易制度方面 | 第143-144页 |
7.2.4 联通效率方面 | 第144-145页 |
7.2.5 市场流动性方面 | 第145-149页 |
7.2.6 相关金融产品方面 | 第149-150页 |
7.2.7 投资者基础方面 | 第150-152页 |
7.3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政策建议 | 第152-157页 |
7.3.1 市场条件方面 | 第152-153页 |
7.3.2 编制技术方面 | 第153-154页 |
7.3.3 制度条件和应用方面 | 第154-157页 |
结论 | 第157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7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71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173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