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肿瘤学论文--消化系肿瘤论文--胃肿瘤论文

PFK15对人胃癌的抗肿瘤活性及潜在的机制研究

中英文缩略表第10-12页
摘要第12-14页
ABSTRACT第14-15页
第一章 绪论 胃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第16-38页
    1.1 概述第16页
    1.2 胃癌病因研究第16页
    1.3 胃癌治疗手段第1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细胞毒类药物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靶向药物治疗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蛋白激酶抑制剂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肿瘤干细胞通路抑制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3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糖酵解抑制剂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.1 肿瘤发生发展中获得的标志性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.2 糖酵解通路与肿瘤药物研发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.3 糖酵解抑制剂与药物的联合用药第29-30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30页
    1.5 参考文献第30-38页
第二章 PFK15对胃癌细胞的直接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第38-73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38-39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化学试剂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动物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仪器与材料第43-44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44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细胞培养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细胞增殖试验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F2,6P_2生成和葡萄糖摄取试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细胞周期检测试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细胞凋亡检测试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1 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.2 双染法细胞凋亡检测试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细胞运动能力检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.1 细胞骨架F-actin变化检测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.2 细胞迁移检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.3 细胞侵袭检测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7.1 蛋白样品制备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7.2 蛋白定量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7.3 SDS-PAGE蛋白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体内胃癌移植瘤模型试验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免疫组化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9.1 瘤组织取材,包埋及切片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9.2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统计与分析第53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第53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PFK15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PFK15对细胞F2,6P_2生成和糖摄取能力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PFK15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PFK15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PFK15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.1 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.2 Annexin V-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5.3 PFK15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PFK15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.1 PFK15对胃癌细胞骨架的影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.2 PFK15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6.3 PFK15对MKN45和AGS细胞侵袭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PFK15对人胃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影响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免疫组化分析PFK15对肿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第65-66页
    2.5 讨论第66-69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69页
    2.7 参考文献第69-73页
第三章 PFK15对胃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第73-101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73页
    3.2 试验材料和仪器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化学试剂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动物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要溶液配置方法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仪器与材料第76-77页
    3.3 试验方法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细胞培养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细胞增殖试验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F2,6P_2生成和葡萄糖摄取试验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内皮细胞微管样结构形成试验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体外内皮细胞球状体出芽试验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1 内皮细胞球状体EC spheroid制备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5.2 体外血管生成试验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Matrigel Plug试验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6.1 Matrigel Plug模型建立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6.2 TMB法测定相对血红蛋白浓度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7.1 细胞来源蛋白检测方法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7.2 组织来源蛋白检测方法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人胃癌移植瘤模型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9 免疫组化分析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0 统计与分析第82页
    3.4 试验结果第82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PFKFB3在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PFK15对EA.hy926细胞F2,6P_2生成和糖摄取能力的影响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EA.hy92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EA.hy926细胞管状结构形成能力的影响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检测药物对内皮细胞球状体出芽的影响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5.1 内皮细胞球状体的制作与培养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5.2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EA.hy926球状体(spheroid)出芽的影响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Matrigel Plug中血管新生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EA.hy926中磷酸化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人胃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影响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9 PFK15和sorafenib联合用药对人胃癌裸小鼠移植瘤中血管新生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94-96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96页
    3.7 参考文献第96-101页
第四章 结论第101-103页
    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02-103页
作者简历及发表文章第103-105页
致谢第105-106页
附件第106-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蛋白质组学的三味檀香散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
下一篇:药品检验实验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