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一、虚假调解行为的成因与识别 | 第8-12页 |
| (一) 司法实例 | 第8页 |
| (二) 诱发虚假调解的原因 | 第8-11页 |
| 1. 违法成本低 | 第9-10页 |
| 2. 社会诚信危机 | 第10页 |
| 3. 调解制度本身缺陷 | 第10-11页 |
| 4. 法官过分依赖调解结案 | 第11页 |
| (三) 虚假调解的行为识别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价值目标 | 第12-16页 |
| (一) 有力维护法律权威与司法公信度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调解书再审启动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| 第14-15页 |
| (三) 法院的不规范民事调解行为有了明确的监督主体 | 第15页 |
| (四)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| 第15-16页 |
| 三、目前我国虚假调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| 第16-22页 |
| (一) 调解书监督范围不明确 | 第16-18页 |
| (二) 虚假调解之调查核实权运用面临的挑战 | 第18-20页 |
| (三) 虚假调解行为的法律惩戒体系不健全 | 第20-21页 |
| (四) 检察机关介入监督民事调解案件的途径存在缺陷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强化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建议 | 第22-28页 |
| (一) 明确界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 | 第22-24页 |
| (二) 细化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完善虚假调解行为的法律惩戒体系 | 第25-26页 |
| (四) 建立科学的虚假调解案件发现机制 | 第26-28页 |
| 1. 扩大申诉案源 | 第26页 |
| 2. 建立联动合作机制 | 第26-28页 |
| 结语 | 第28-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2页 |
| 致谢 | 第32-33页 |
| 附录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