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电工论文--矿山信号与通信论文

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5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模型融合技术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信息集成分析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关键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论文章节安排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章节安排第24-27页
第2章 开采过程中共通模型构建研究第27-59页
    2.1 地质几何模型构建研究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面模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体模型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集成数据结构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2.2 工程模型构建研究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巷道模型概述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井巷三维建模第33-36页
    2.3 力学分析数值模型构建研究第3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数值模拟求解过程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岩石力学数值计算的网格模型第44-47页
    2.4 共通模型构建研究第47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地质几何三维数据结构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共通模型空间数据集成的机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于扩展B-REP的模型空间数据集成策略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基于XML的共通模型的构建第53-59页
第3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采集与预处理第59-89页
    3.1 开采过程中信息的来源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微震监测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钻孔摄像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声波探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应力应变监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数值模拟第64-65页
    3.2 开采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标准化第65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标准化的概念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标准化的体系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采动监测信息的标准化第70-73页
    3.3 微震数据的预处理第73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信号的去噪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数字滤波器的概念与分类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对信号去噪过程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3.4 开采过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预处理第79-82页
    3.5 钻孔摄像数据的预处理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统一图像格式的变换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图像增强第83-85页
    3.6 声波探测数据的预处理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探测原始信号的去噪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探测点波速世界坐标计算第85页
    3.7 位移监测数据的预处理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监测数据误差源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监测数据的时、空效应修正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数据预处理流程第86-89页
第4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第89-115页
    4.1 多源信息融合概述第8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信息融合模型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第99-103页
    4.2 开采过程信息融合算法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物理模型类识别算法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特征的推理技术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认知模式类识别算法第106-107页
    4.3 微震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融合算法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图像融合介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图像融合步骤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融合算法的选择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数字计算数据来源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融合的过程与效果第111-112页
    4.4 钻孔摄像数据与声波监测数据融合算法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声波监测数据二维图像化处理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融合算法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实验结果第114-115页
第5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第115-141页
    5.1 设计原则和方法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架构设计原则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应用系统设计方法第116-118页
    5.2 总体设计及架构模型第118-119页
    5.3 系统功能架构第119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础平台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绘图、建模与辅助设计子系统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采动仿真子系统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监测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子系统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有限元输入输出子系统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集成显示分析子系统第122-12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Web子系统第126-127页
    5.5 系统逻辑架构第127-130页
    5.6 系统技术架构第130-133页
    5.7 系统数据架构第133-134页
    5.8 系统部署架构第134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基于云平台的集成显示协同分析平台的部署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基于云平台的集成分析系统的部署第138-139页
    5.9 系统性能指标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9.1 集成分析软件性能指标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9.2 WEB软件性能指标第139-141页
第6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系统实现与应用第141-191页
    6.1 系统的开发环境第141页
    6.2 系统实现的关键模块第141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图形引擎第141-1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事件引擎第15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签入/签出第152-153页
    6.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第153-18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Qt、Hoops第153-15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图形视图框架第15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动画第168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脚本第172-1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插件(组件)机制第174-17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ActiveX第178-18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SVG第180-181页
    6.4 系统运行效果与应用第181-19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系统主界面第181-18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基础平台第182-18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监测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子系统第183-18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集成显示子系统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Web子系统第189-191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91-193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91-192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92-193页
参考文献第193-203页
致谢第203-205页
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第205-206页

论文共2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模型参考的鲁棒自适应控制与自适应容错控制
下一篇:CSP生产50CrV4弹簧钢脱碳行为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