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--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建筑空间理论论文

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

中文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9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问题的提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第14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第21-26页
    1.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本思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28-29页
第2章 空间与建筑空间思想及历史演变第29-52页
    2.1 空间思想及历史演变第2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空间概念界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西方空间思想的历史演变第30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东方空间思想的历史演变第40-41页
    2.2 建筑空间思想及历史演变第4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. 建筑空间概念界定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传统建筑空间思想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现代主义建筑空间思想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建筑现象学空间思想第47-52页
第3章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空间思想批判第52-74页
    3.1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空间本质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科学的理性空间思想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等级原则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思想主张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现代主义建筑的理性技术手段第55-56页
    3.2 现代主义建筑非定居的理性功能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否定传统的理性意志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理性范畴的功能思想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脱离公众的精英思想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掩盖异化的表意企图第61-63页
    3.3 现代主义建筑非体验的力学构造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证性的力学构造方式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参数性能的人工材料第65-67页
    3.4 现代主义建筑非生存的几何形式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脱离场地的普适主义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数理观念的机械美学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物理世界的“乌托邦”理想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粉饰异化的视觉符号第72-74页
第4章 建筑现象学的生存空间思想第74-104页
    4.1 建筑现象学的以生存定义空间本质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现象学空间思想对建筑现象学的形成启示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建筑现象学的生存本质第77-80页
    4.2 建筑现象学以定居之所为目标第80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营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居所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呈现生活化场景的建筑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建立秩序化的生存场域第84-87页
    4.3 建筑现象学以自然元素为基础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顺应天候特征的建筑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和谐地域类型的建筑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融合生存文脉的建筑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建筑现象学的地景类型第94-95页
    4.4 建筑现象学以生存感知为形式第95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锚固场地中的形式风格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生存性空间布局的形式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知觉体验的形式内容第100-104页
第5章 建筑现象学的生存空间建构实践第104-125页
    5.1 展现建筑的生活化本质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回归诗意生活“情趣”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感受生活真谛的求学场所第106-109页
    5.2 实现建筑延续文脉的目标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延续东方传统的精神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重建场地的乡土观念第111-114页
    5.3 构筑建筑现象化的基础第114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理念与现象融合的栖居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体验自然的环境场所第116-119页
    5.4 表达建筑体验场所的形式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真实的多重感知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心灵慰藉的空间形式第121-125页
第6章 结论第125-130页
    6.1 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思想特征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超越功能思想的“定居”目标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指导力学构造的体验方法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推崇材料的自然元素思想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回归建筑本质的生存形式第126-127页
    6.2 融合性的建筑现象学取向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定居之所的共存性目标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体验方法框架下的力学构造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自然元素范畴的人工材料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“保养”筑造含义的技术生产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生存感知的形式呈现第128-129页
    6.3 中国未来建筑趋势的展望第129-130页
参考文献第130-142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模拟CSP工艺试制含Cu 0.2% Hi-B钢组织及织构的研究
下一篇:武钢4号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在线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