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1-14页 |
二、研究现状与难点 | 第14-17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| 第17-21页 |
第一章 早年张君劢对立宪政治的认同及尝试 | 第21-29页 |
第一节 清末“立宪”与“革命”的分野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立宪政治:张君劢的路径选择 | 第23-29页 |
一、“问政”初始:加入“政闻社” | 第23-25页 |
二、立宪倾向的原因分析 | 第25-29页 |
第二章 民初张君劢政党理念的初构与实践探索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民初政党政治之生态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张君劢政党理念的初步建构 | 第31-33页 |
一、“先政党,后立宪” | 第31-32页 |
二、造大党以竞争角逐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民初张君劢的组党实践 | 第33-37页 |
一、“共和建设讨论会” | 第33-35页 |
二、“民主党”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宪政失败的反思与理想政党的诉求 | 第37-49页 |
第一节 欧游观感与反思 | 第37-43页 |
一、以德为师: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认同 | 第37-40页 |
二、武力政治:民国乱象的根本所在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理想政党的诉求 | 第43-49页 |
一、“欲以理想之政党改造中国” | 第43-45页 |
二、“发达国民政治智识为建党前提” | 第45-49页 |
第四章 转向“谋求提升国民政治品格”的教育之路 | 第49-61页 |
第一节 “政大”之创办经过与目的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办学特点 | 第51-56页 |
一、通识教育,政治为主 | 第52-54页 |
二、实践中养成政治能力 | 第54-55页 |
三、学生自治 | 第55页 |
四、塑造道德理性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同人聚合:教员群体分析 | 第56-61页 |
第五章 再造政党:中国国家社会党的成立与公开 | 第61-78页 |
第一节 北伐后之政治生态 | 第61-66页 |
一、国民党“一党训政” | 第61-64页 |
二、“训政”之下的政治氛围 | 第64-66页 |
第二节 张君劢对国民党的批判——以《新路》杂志为中心 | 第66-69页 |
一、《新路》之创办 | 第66-67页 |
二、张君劢对国民党的批判 | 第67-69页 |
第三节 国家社会党的成立与公开 | 第69-78页 |
一、“国社党”之成立 | 第69-72页 |
二、“政党合作”与“举国一致”的政治主张 | 第72-74页 |
三、“共赴国难”与国社党的公开 | 第74-78页 |
结语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后记 | 第86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