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TABLE OFCONTENTS | 第10-13页 |
图目录 | 第13-19页 |
表目录 | 第19-20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20-21页 |
1 绪论 | 第21-45页 |
1.1 引言 | 第21页 |
1.2 二维原子晶体—石墨烯 | 第21-27页 |
1.2.1 石墨烯的结构和发现历史 | 第21-24页 |
1.2.2 石墨烯的性质 | 第24-27页 |
1.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| 第27-35页 |
1.3.1 剥离法 | 第27-29页 |
1.3.2 晶体外延生长法 | 第29-30页 |
1.3.3 化学气相沉积法 | 第30-31页 |
1.3.4 有机合成法 | 第31-32页 |
1.3.5 氧化石墨烯还原法 | 第32-34页 |
1.3.6 其他方法 | 第34-35页 |
1.4 石墨烯的多尺度组装及其应用 | 第35-43页 |
1.4.1 球形石墨烯基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应用 | 第35-37页 |
1.4.2 一维石墨烯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 | 第37-39页 |
1.4.3 二维石墨烯薄膜的组装及其应用 | 第39-42页 |
1.4.4 三维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| 第42-43页 |
1.5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43-45页 |
2 石墨烯液晶乳液的制备及其组装 | 第45-65页 |
2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2.2.1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分析仪器 | 第46-47页 |
2.2.2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| 第47-48页 |
2.2.3 氧化石墨烯液晶乳液的制备 | 第48页 |
2.2.4 液晶乳液的交联与原位还原过程 | 第48-4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3页 |
2.3.1 氧化石墨烯液晶乳液的形成 | 第49-54页 |
2.3.2 液晶乳液的结构分析 | 第54-58页 |
2.3.3 液晶乳液为模板制备三维石墨烯组装体 | 第58-60页 |
2.3.4 石墨烯组装体的孔道调变 | 第60-6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3 冰模板法制备一维(1D)折叠石墨烯纳米带 | 第65-93页 |
3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6-69页 |
3.2.1 实验原料、设备和分析仪器 | 第66-67页 |
3.2.2 折叠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 | 第67-68页 |
3.2.3 限域空间诱导纳米片的折叠过程 | 第68页 |
3.2.4 复合型石墨烯纳米带结构的制备 | 第68页 |
3.2.5 锂离子电池测试 | 第68-6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92页 |
3.3.1 折叠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发现 | 第69-71页 |
3.3.2 石墨烯的折扇形折叠机制 | 第71-76页 |
3.3.3 石墨烯纳米带的力学性能 | 第76-78页 |
3.3.4 GO气泡的形成及其转化 | 第78-83页 |
3.3.5 限域空间结冰过程诱导的片层折叠 | 第83-89页 |
3.3.6 石墨烯纳米带包覆功能性纳米粒子及其应用 | 第89-9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4 绿色还原法制备石墨烯及其二维(2D)宏观薄膜的组装 | 第93-109页 |
4.1 引言 | 第93-94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94-95页 |
4.2.1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仪器 | 第94-95页 |
4.2.2 氧化石墨烯的绿色还原过程 | 第95页 |
4.2.3 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| 第9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5-108页 |
4.3.1 氧化石墨烯的绿色还原 | 第95-99页 |
4.3.2 氧化石墨烯化学还原过程的研究 | 第99-103页 |
4.3.3 石墨烯二维薄膜的组装及其性能 | 第103-107页 |
4.3.4 柠檬酸钠还原机理 | 第107-10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5 超快组装多功能石墨烯基三维(3D)结构 | 第109-132页 |
5.1 引言 | 第109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109-111页 |
5.2.1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分析仪器 | 第109-110页 |
5.2.2 氧化石墨烯的快速交联 | 第110-111页 |
5.2.3 交联剂的钝化 | 第111页 |
5.2.4 分子动力学模拟 | 第111页 |
5.2.5 细胞培养测试 | 第11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1-130页 |
5.3.1 氧化石墨烯组装体的超快制备 | 第111-116页 |
5.3.2 组装体形成的驱动力 | 第116-119页 |
5.3.3 三种不同构型的提出及其证明 | 第119-124页 |
5.3.4 不同链长二氨对交联反应的影响 | 第124-127页 |
5.3.5 多功能GO组装体结构 | 第127-13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4页 |
6.1 结论 | 第132-13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33页 |
6.3 展望 | 第133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47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-1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0页 |